梅文鼎&她只活了29岁,死后在国外火了200余年,而国人却对她一无所知( 二 )


但就是这样一个天赋满满的孩子,也曾经将梅文鼎的《笔算》和《筹算》日日夜夜的捧在手上,一遍又一遍的温读,这也恰恰印证了古人的那句话,温故才能知新!


梅文鼎&她只活了29岁,死后在国外火了200余年,而国人却对她一无所知
文章插图

相信许多人现在依然不能相信,但是就在清朝大兴文字狱,科学与数学发展极为缓慢的年代里,房间里却成为了当时名扬海外的科学家、数学家。
瞭望星空的女孩
如果数学和科学听起来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如果四级天文学,那么即便是在我国古代,你也只能看到寥寥数人的身影,而如果你细看,你会发现其中也包括王贞仪。
由于我国特殊的文化影响,百姓自古都信奉着天圆地方的思想,除此之外,天文学还被皇室所垄断,民间百姓不得随意窥探其中奥妙,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天文学术的发展。
但是王贞仪却不仅冲破了性别以及封建社会的禁锢,还一飞冲天翱翔在了辽阔的天地当中,得以一窥宇宙的奥妙。


梅文鼎&她只活了29岁,死后在国外火了200余年,而国人却对她一无所知
文章插图

在有了一定的数学以及科学基础之后,王贞仪开始大量研读西方天文典籍,很快成为了哥白尼等著名学者的忠实拥护者,或许是由于日心说以及地球乃是一个球体的言论过于令人震撼,从此王贞仪对探索宇宙产生了无限的兴趣。
科学需要想象力,但发展和进步永远靠的都是实践,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王贞仪一方面写了一本名为地圆说的书,宣传科学理念,积极的向国人宣扬这些先进的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她又投身于我国自古有着非常浓厚迷信色彩的“月食”研究。
国内没有老师,她就从典籍上学;没有观察仪器,她就自己动手制作,就是这样王贞仪常常在大晚上坐在院子中凝视着天空,从人们一无所知的天空和宇宙中一点点的探索着毫无逻辑星轨运动以及日转星移中的规律。
后来,在她20岁发表的《月食解》中,王贞仪将自己所领悟的月食形成机制以及相关成果做出了详细的记录和结论,这份细致的描绘了月亮阴晴圆缺这一天文现象的理论,即便是放到现代来说依然非常成熟,因而这也被称为世界上第1份完备的月食成因解释著作。


梅文鼎&她只活了29岁,死后在国外火了200余年,而国人却对她一无所知
文章插图

天妒英才
实际上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王贞仪面临着的还不仅仅是世俗对于其所在的领域的攻击和眼光,都在世俗压力下,他父母迫切的期望自己的女儿也像普通人一样,有一段美满的婚姻,但是这对于早已献身科学的王贞仪来说,却顾不上这许多。
当时已经年满25岁的她,依然坚持自由恋爱,并且非常幸运地相中了一位当地秀才,他就是家境贫寒,但是却同样开放上进的安徽学者詹枚,在如此琴瑟和弦的婚姻中,夫妻二人合作完成了王贞仪的第1部学术著作《德风亭初集》,这一部包括了两人研究成果,又体现了两个人爱情的文集,成为了后人津津乐道的美事。
只可惜常年醉心于学术,日夜苦读的王贞仪身体越来越差,而且这一位永远站在真理的一侧,与世俗与封建抗争到底的女性,却倔强地不愿意休息,不愿意停下,因此不久后便积劳成疾,年仅29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切就仿佛上帝开了一个玩笑。
结语
如果在我国古代科学家可以说是个稀缺品的话,那么天文学家就是万中挑一的先驱,因而王贞仪被权威科学学术期刊评为“为科学发展奠定基础的女性科学家”,以此嘉奖其为世界科学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及身处封建却不断探索真理的伟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