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桑扎西1945年出生在香格里拉的康巴世家 。 他的父亲是第一批到昆明学习汉语的学生 , 对于远方不一样的文化总是充满热情 。 格桑扎西9岁那年 , 为了让孩子们接受更好的教育 , 父母决定移民国外 。 到美国后 , 格桑扎西接受了西式教育 , 成为一位成功的银行家 。
文章图片
格桑扎西先生与老手艺人们 , 1988年
文章图片
格桑扎西与卓玛拉寻访西藏各地 , 找寻古老藏毯图案 , 1993年 , 日喀则
1986年 , 格桑扎西回到家乡 , 而藏毯手工业的现状却使他震惊 。 传承千年的工艺濒临灭绝 , 身怀绝技的手艺人只能改行从事低技术含量的工作;牧民辛苦收割的优质羊毛常常低价滞销 , 市场却被伪劣商品挤占;手工藏毯与西藏传统文化一样面临险境 。 看到这样的情形 , 格桑扎西决定辞去银行的工作 , 回到国内 , 走遍藏区 , 寻访技艺精湛的编织、染色手工艺人 , 打算将藏毯的工艺恢复起来 。 1994年 , 他召集了一批手艺精湛的年轻艺人 , 在拉萨成立了藏毯厂“喀瓦坚”(藏语音译 , 意为雪山) 。
格桑扎西曾说道 , “好的地毯 , 你进门应该对它合十说一声扎西德勒 。 累了一天回来 , 脱鞋踩上去 , 它会给你按摩 。 它把你的心提高了 , 让你出门时没有阴雨 , 看到阳光 。 ”几年内 , 通过格桑扎西和这些匠人们的努力 , 藏毯的技艺被重拾起来了 , 向人们再现了传统藏毯的肌理和色泽 。
文章图片
喀瓦坚藏毯厂大院
文章图片
喀瓦坚工人展示藏毯 , 90年代
由于当时内地市场的滞后 , 喀瓦坚的手工制品更多受到海外市场的欢迎 。 九十年代 , 随着客户稳步增加 , 喀瓦坚培养的手艺人也越来越多 , 从他们手中编织出的藏毯也受到海外消费者的喜爱 。 据说 , 日本客户尤其喜爱 。 “日本买家收到藏毯会用放大镜检查编织的道数是否正确 。 有一次他们在虎毯上发现老虎少了一片指甲 , 便写邮件告知工厂 。 工厂提出为他们进行退货更换却被日本客户拒绝 。 他们认为 , 这恰恰是手工艺的特质 , 这片残缺的指甲令这张虎毯成为独一份 。 ”醍醐艺术空间相关负责人说道 。
这之后 , 喀瓦坚在纽约、东京等地开设了多家分店 , 并将销售总部设立在了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内 。 对于当时的规模 , 醍醐艺术空间相关负责人告诉采访人员 , “这一藏毯厂过去曾有近400人 。 原先他们在工厂吃大锅饭时 , 那口大锅的直径可达2米 。 ”
文章图片
喀瓦坚生产的藏毯
文章图片
2019年 , 伦敦苏富比虎毯拍卖现场
然而 , 伴随着美国“911”事件的发生 , 这一豪华的藏毯展示地也随之毁于一旦 。 在那之后 , 随着一些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接连发生 , 喀瓦坚逐渐走向没落 , 不少匠人也都离开了工作坊 。 与此同时 , 随着数控机床的普及 , 制作周期长 , 人工费用高的手工藏毯逐渐没落 , 市面上的藏毯也多以机编藏毯为主 。
好在历经十余年的恢复后 , 如今的喀瓦坚又恢复了藏毯的制作技艺 , 虽然从业人数比不上九十年代 , 但藏毯的制作技艺得以恢复 , 而工厂也寻到了新的发展之路 。 藏毯厂负责人王泽强告诉采访人员 , 目前 , 厂内有工人近30人 , 人家近20户 。 除了个别新加入的年轻人 , 匠人们大多自90年代起便在这里工作 。 只要翻看旧相册便能认出他们年轻时的身影 , 只不过当年的青年现在都已经是中年人的模样 。
- 花束|冬奥颁奖仪式上“永不凋谢的奥运之花”源自上海非遗,每一束耗时35小时
- 非遗|好品山东·非遗里的山东年丨泥老虎“叫”新春
- 民俗&大年初五,苏州河华政步道上演非遗民俗快闪,邀你“乐嗨过大年”
- 地秧歌@网络中国节·春节丨【年俗日历·正月初六】昌黎地秧歌“扭”进“非遗”的乡土艺术
- 新闻记者$台儿庄古城:民俗非遗大荟萃 地道祥瑞中国年
- 剪纸@冬奥开幕式上的蔚县剪纸火出圈!非遗传承人晒喜庆图案
- 广东省|新春文化之旅,来广东省文化馆体验非遗!
- 郑小华!非遗元素亮相国际舞台 千年传统工艺重放光彩
- 龙舟|广州黄埔龙舟非遗登上冬奥会开幕式
- 傩神$江西婺源:非遗傩舞闹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