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古代那种粗糙的通缉令画像,人们凭什么抓捕逃犯?重点是这几个字

中国水墨画有个特点,就是写意大于写形,尤其是在人物画像上。我们从流传下来说一些画像上来看,画作更突出的是氛围,而非一个人的面貌特征。因为在这些画像中,面貌特征非常的相似,仿佛是一个模子,光看脸根本分不出来画的是谁。
画像&古代那种粗糙的通缉令画像,人们凭什么抓捕逃犯?重点是这几个字
文章插图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真人和画像站在一起,可能也看不出来。那么,在画风比较独特的古代,人们在抓捕逃犯,发布海捕文书通缉令的时候,是怎么根据画像来识人的呢?真的能将人抓住吗?
古代虽然也有绘画水平高超的画师,但是因为技术限制,人们在绘画的时候,尤其是通缉令,因为是根据他人描述画出来的,所以很多时候画像和本人大相径庭。通缉令上的画像,只是把罪犯的特点进行着重描绘,关于细节刻画其实并不多,有时候甚至会非常潦草,毕竟犯案这基本上都会进行一些伪装。所以,人们能够将犯人缉拿归案,其实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
画像&古代那种粗糙的通缉令画像,人们凭什么抓捕逃犯?重点是这几个字
文章插图

在古代,人们平时进城的时候是要检查身份的。可能有人会说,古代又没有身份证,怎么检查?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就推行了这样一个政策,出行需要“照身帖”,上面要写着持有者的身份信息,如果没带,会被认定为黑户,可能有被人卖掉成为奴隶的风险,如果正好和逃犯外貌特征相像,更是会被直接抓起来。无论进城还是住店,照身帖是出行必备的存在,所以这给逃犯生存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画像&古代那种粗糙的通缉令画像,人们凭什么抓捕逃犯?重点是这几个字
文章插图

除此之外,通缉令上还有几个字,更是会让罪犯无所遁形。一般能上通缉令的,基本上都是“犯了大事”的人,所以有赏金可拿。在古代有一个群体,专门靠赚取悬红赏金维持生计,他们就是“赏金猎人”,从事这一行业的人非常多,几人为一组,将人抓获后送到官府,然后几人将赏金平分。同时还有很多热心的百姓,也会积极的告发,因为这样虽然拿不到全部赏钱,但是也算是生活的额外收入,谁会和银子过不去呢。
除此之外,就是古代的连坐之法。有知情不报、收留犯人的,一旦被人揭露,将会与罪犯同罪。这一法令,更是让罪犯无所遁形。有人可能会说城里去不了,可以躲在农村,这一点的可行性其实也是非常小的。古代人口不现在这样密集,交通也不便利,大部分人都在故土生存,背井离乡的少之又少。
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村里来了个外人,肯定是要重视的。古人只是社会环境比较底下,不是智商低,如果有不对劲,肯定会选择报官。如果真的是罪犯,且被官府抓到,得到的赏金可以让整个村子都过上好日子,何乐而不为呢?
画像&古代那种粗糙的通缉令画像,人们凭什么抓捕逃犯?重点是这几个字
文章插图

所以通缉令的做大作用,其实是告诉人们有这样一个罪犯,上面的画像更多的是想人们讲述他的一些显著的特点,不会真的有人照着画像细扣的。很多罪犯虽然心理素质非常强悍,但是在收到盘问的时候,总会有心虚的表现。再者,一旦称为通缉令上的人,不能进城不能住店,甚至像种地也是不行。
所以通缉令上的画像虽然粗糙,但是缉拿到罪犯的概率却是非常大的。
【 画像&古代那种粗糙的通缉令画像,人们凭什么抓捕逃犯?重点是这几个字】本文声明:文字均为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冒犯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