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筒|伦敦来信 | 一位国际藏家的收藏逻辑

笔筒|伦敦来信 | 一位国际藏家的收藏逻辑

文章图片

笔筒|伦敦来信 | 一位国际藏家的收藏逻辑

文章图片

笔筒|伦敦来信 | 一位国际藏家的收藏逻辑

文章图片

大家好 , 我是良三 。
本次11月的伦敦亚洲艺术周 , 最闪亮的人物非Sam & Marion Marsh夫妇莫属 。 拍卖前10天 , 我就收到了拍卖公司寄来的专场图录 , 名为《The Marsh Collection: Art for the Literati / 墨一闲藏文人艺术》 。



伦敦艺术周25周年庆的大派对 , 将所有圈内人集结在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大厅 , 也宣告本次艺术周正式拉开帷幕 , 和远道而来的新老朋友们共襄盛举真是一桩幸事 。 我也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Marsh夫妇 , 听他们聊收藏趣事 , 也得知他们早在2018年就曾到景德镇等地考察讲座 。 Marsh先生还打趣地说 , 人家总说我是收藏笔筒的 , 其实我是钟爱17世纪 , 笔筒就是其中的一个类别 。

当然 , 这也怪不得旁人 , 2020年Marsh先生就出版了《笔筒渊鉴:收藏家的随心所悟》一书 , 当时就在圈内引起了轰动 , 将几十年的收藏生涯集结成册 , 想来是每个收藏家的心愿吧 , 他还为每件笔筒都取了有趣的名字 , 比如“甜蜜初恋” , “活泼的螭龙” , “黑即是黑” , 每件器物都变得有个性起来 。
他们在接受采访时说 , 早在上世纪80年代 , 要收藏17世纪的中国瓷器并无难度 , 因为当时关注这个品类的人很少 。 而且 , Marsh夫妇说他们从来不以投资为目的买入藏品 , 如果一件藏品能丰富他的收藏体系 , 他总是无法抗拒 。 若干年后当他们决定释出时 , 这对夫妇却得到了相当丰厚的回报 。



拍卖前夕 , Marsh先生为专场拍卖预热并开展讲座 , 现场座无虚席 , 我是靠着墙角听完的 。 他真是一个很幽默的人 , 能将瓷器上的画片以自己的理解归纳总结 , 在聊到瓷器制作工序时倒很严谨 , 因为想深入了解制作工艺 , 他们夫妇二人还常常亲手制作陶艺 , 在现场教授了很多鉴定技巧 , 十分引人入胜 。
隔日预展 , 我也仔仔细细地瞧了多数藏品 , 将Marsh先生提到的很多知识点学以致用 , 在上手器物时还看到好几件器物都有青花打底描摹的痕迹 , 但是彩料却并没有按照框框描画 , 而是自由发挥的多 , 任性的十七世纪真是让人惊喜 。



拍卖当天我是在线上参与的 , 早早地注册好了Marsh的两个专场 , 想着大场子估计是没机会了 , 毕竟关注的人实在很多 , 能在网拍那场买个小东西就算不错了 。 拍到中段时 , 384个寿字的康熙青花笔筒以近28万英镑成交 , 我很喜欢的青花釉里红诗文桃形碟虽然品相不完美 , 也取得了1万2千镑的佳绩 , 要知道去年小拍上一只品相完好的也不过4千5百镑 , 越看越觉得没戏 。





拍到20号那只Marsh用来当作自己名片的指日高升笔筒后 , 到了21号的康熙洒蓝釉笔筒 , 我本来就热衷蓝釉 , 起拍价不高 , 我立马狂点鼠标 , 没想到的是3500镑就开始进入最后角逐 , 最终以加佣金5100英镑的价格拿下 , 舒舒服服 。



拍完后和朋友聊起 , 他说你可真会买 , 东西漂亮品相也好 , 这场就这件价格最合适!之后的炉钧釉芝形洗和莲子洗也是我的爱 , 可是价格瞬间就攀升到2万英镑以上了 , 只得悻悻放弃 , 抱得一件美人归也该满足啦 。
近年大热的十七世纪和文人艺术收藏 , Sam Marsh的专场是其中为人称道的一场 , 专注于一个时期或一种类别 , 是各个阶段的藏家都值得参考的方向 。 对于真正的收藏家来说 , 往往会比旁人拥有更超前的眼光和魄力 , 如果放在今日 ,Marsh也承认 , 再集结这样一个颇具规模的笔筒收藏已经很难了 , 但他们仍然会继续购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