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品鉴中国画的重要标准,关羽、吴道子、王维,谁是中国墨竹之祖?

本文为“午后品味”与“船长读画”联合出品的中国美术史系列语音类节目 , 欢迎收听 。
对于竹 , 在中国文化传播、普及中的巨大功绩 , 我们不应感觉陌生 。
比如肇始于商代、盛行于战国时期的书写材料——竹简 。 而毛笔 , 这种用竹管和兽毫制作的书写工具 , 其发明时间应是更早 。
墨竹|品鉴中国画的重要标准,关羽、吴道子、王维,谁是中国墨竹之祖?
本文图片

插图 , 夏昶 风竹图轴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在战国时期 , 可能就有了竹管兔毫笔 。 从汉代到魏晋、隋唐 , 这段中国文学、艺术发展的高峰期 , 竹管兔毫笔、羊毫笔也开始大流行 。
在中国的绘画种 , 这种书写用的毛笔 , 更是不可或缺的主要创作工具 。
而且 , 如何使用将书写的方式、特点、表现力融合到绘画中 , 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努力追寻的方向 。
这样 , 就形成了中国绘画在创作理论和鉴赏方面与众不同的独特体系 。
一方面 , 将书法融于绘画 , 更容易为文学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所构建的意象之间 , 搭建一座彼此沟通、呼应、融汇的意境之桥;
另一方面 , 用书写的方式作画 , 所独具的形式美感 , 成为品鉴中国绘画的重要标准 。 也因此 , 练习书法、熟悉用笔的技能成为学画者需要不断修炼的重要功课 。
虽然竹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扮演着如此重要、不可或缺的角色 。 但 , 单就绘画主题来探讨 , 至少在中唐以前 , 画家们的心中 , 尚未从“物质”意义上的竹身上获得创作灵感 。
这种被后世文人寄予极重要人文内涵的绘画母题 , 长期扮演着跑龙套的尴尬角色 。
在传统绘画中 , 画竹可大致分为两类技法:一是勾勒设色 , 其次便是以墨写竹 。 到了北宋徽宗时期编撰的《宣和画谱》中 , 将“墨竹”单列一门画科 , 墨竹由此 , 正式成为一门独立于人物、花鸟、山水的创作母题 。
《宣和画谱》沿袭了文同、苏轼等文人士大夫业余画家对绘画的理解 , 为“墨竹”给出了一个相对狭窄的定义 。
在其中《墨竹叙论》中 , 提及:“多出于词人墨卿之所作 。 盖胸中所得 , 固已吞云梦之八九 , 而文章翰墨 , 形容所不逮 , 故一寄于毫楮[háo chǔ] 。 ”
毫楮是指毛笔和纸 , 这段话的意思是 , 文人士大夫们绘画的目的 , 在于抒发自己的心意和情感 , 当所作的文章、所写的书法 , 难以尽兴时 , 便借绘画这种视觉形象来呈现 。
这段话与苏轼评价文同画竹的创作动机类似:“文同画竹 , 乃是诗不能尽 , 溢而为书 , 变而为画 。 ”
因此 , 在北宋《宣和画谱》成书前后 , 对于“墨竹”这一画科 , 舆论界达成了一项共识 , 那就是为其增加了创作者身份的限定 , 既所谓的“词人墨卿” 。
这样的限定 , 也将很多画家排除在外 , 因而人数也相当有限 。 《宣和画谱》总结说:“自五代至本朝 , 才得十二人 。 而五代独得李颇 , 本朝魏端献、王璟、士人文同辈 。 ”
若是抛开北宋人为创作者身份所设的限定 , 用墨写竹的画家 , 应远远超出这12人 。 比如画谱中的花鸟画一门中 , 所记载的 , 以墨竹为创作主题的作品便可列出一长串名单 。
在位创作者身份给予i限定外 , 《宣和画谱》也暗示了墨竹这一画科所形成的时间范围 , 即 , 其提到的“自五代至北宋” 。
那么在五代之前 , 就没有画墨竹之人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 , 我们将要探讨的这个问题 , 谁是“中国的墨竹之祖”?他 , 应该出现于五代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