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报|姜红伟:《语文报》,一张影响我一生的报纸( 二 )


写作《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 全国各地数以千万计的中学生诗歌爱好者因为深受被誉为“中华语文第一报”的《语文报》和被誉为“中学生文学第一刊”的《中学生文学》的影响 , 揭竿而起 , 遥相呼应 , 在校园内外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的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 。 这些中国当代诗坛的少年先锋队员们高举着一面鲜红的中学生校园诗大旗 , 创作诗歌、组织社团、创办报刊、印发诗集 ,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 ,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现象 。
这场罕见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既是空前的 , 又是绝后的 。 但是 , 因为当时没有强大的话语权 , 没有得到理论权威们的认可 , 没有引起诗歌界足够的重视 , 在有意无意之间 , 那场曾经轰轰烈烈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被诗歌史遗忘 , 那批曾经在校园内外影响很大的中学生校园诗坛风云人物成为了诗歌史上的失踪者 。
也许是因为20多年前倡导了中学生校园诗歌的缘故 , 我对当年的那场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始终怀有一份深深的感情 。 因此 , 为了还原这段真实历史 , 公开这段秘密档案 , 恢复这段历史真相 , 缅怀这段光辉岁月 , 2006年 , 借纪念我创办的《中学生校园诗报》20周年以及其他机缘 , 我承担起这项十分艰巨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歌运动历史资料挖掘、整理、研究任务 。 这是一项巨大的抢救诗歌历史的工程 ,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 , 巨大的工作量 , 超负荷的劳动 , 我克服了外人无法想象的各种困难 , 得到了很多诗歌兄弟姐妹的帮助 。 2006年6月12日 , 为了写作这部书稿 , 我领着九岁女儿姜雨晴(乐乐) , 身上带着一千元钱 , 从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出发 , 开始了为期40天 , 到访哈尔滨、北京、黄山、杭州、上海、苏州、广州、深圳8个城市的重出江湖万里行——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活动 , 共计寻找到我20年多前创办《中学生校园诗报》时的作者和读者葛红兵、邱华栋、洪烛、马萧萧、周瑟瑟、张华夏等100余位80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兄弟姐妹 。 由于该事件极具传奇色彩和新闻价值 , 曾在文坛和社会上引起极大震动 , 国内影响力极大的《新周刊》《南方都市报》和深圳《晶报》均曾发表采访人员专访文章 。
在我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 , 2006年夏天 , 经过山西诗友王世勋的牵线搭桥 , 我和神交多年的任彦钧大哥通了电话 。 当我把自己想编著中学生校园诗歌史的想法和他详谈后 , 他很高兴 , 表示全力以赴支持我 , 并给我寄来了十分珍贵的全套《中学生文学》合订本 , 为我写作诗歌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 同时 , 他还在百忙的工作中 , 专门挤出时间为我的书稿写了长篇序言 。
经过一年多紧张的编写 , 2008年4月 , 中国首部校园诗歌史专著《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校园诗歌运动备忘录》终于出版了!该书出版后 ,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引起了文坛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 新华社北京4月16日专电向全国各大媒体发了题为《首部中国校园诗歌史专著出版》的通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南方都市报》《黑龙江日报》《深圳特区报》等几十家报刊发表了书讯和书评文章 , 在文坛引起较大反响 。
2008年夏天 , 借《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出版发行的“东风” , 同时 , 正逢语文报社社庆三十周年 , 通过我提供的八十年代中学生校园诗人联系方式 , 时任报社副总编辑的任彦钧大哥策划和组织了一场以“青春万岁”为主题的聚会在山西太原举行 。 记得那是10月末 , 我和江小鱼、叶宁、北极、吉春、伊沙、吴茂盛、他他、陆俏梅、左春和、赵立群、赵希臣、黑骏马、王世勋、李作明、老君、张露群、段华、安武林、孙卫卫、韦敏、荷洁、王垄等二十多位兄弟姐妹从天南地北赶到太原聚会 , 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忘的美好的日子 。 从此之后 , 这些诗歌兄弟姐妹又先后在北京、江苏如皋等地聚会 , 共度美好诗歌时光 , 共话美好诗友情意 。 而这一切 , 都应该归功于《语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