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从《后会无期》到《四海》,韩寒没变,世道变了( 二 )


青年|从《后会无期》到《四海》,韩寒没变,世道变了
文章图片

影片中的人物 , 有看起来荒诞的“卡片女郎”、被误解的开台球厅的“姐姐” , 有被半推半就的怀揣梦想的替身女演员 , 也有看似不知道要什么最终却成了畅销书作家的地理老师 。 这些被动或主动的人物宿命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和谐 。
韩寒总是把普通人敢想不敢做的理想主义念头变成真的 , 但又是符合人物本身的 , 有一种踮着脚的美感 。
到了《乘风破浪》 , 主角是更为明显的小镇青年 。 彭于晏扮演的父亲年少时不知世事、一腔热血 , 最终为了兄弟义气进了监狱 。
上世纪90年代的小镇青年 , 和更为现代的《四海》中的主人公也存在着呼应:他们都在最大程度地为了自己所珍视的东西努力 , 即使不知道这份努力会将他们带向何方宿命 。
青年|从《后会无期》到《四海》,韩寒没变,世道变了
文章图片

而《飞驰人生》虽然将故事发生地点换到了上海 , 但本质上还是一个普通人如何看似“一腔愚勇”地奔赴自己所珍视、所热爱的事情 。
四部电影 , 贯穿的是同一种情感 。 在《后会无期》上映时 , 韩寒曾在微博写下对冯绍峰饰演的主人公的解读 , “一路向西 , 一路失去 。 如此失意 , 如此路人 , 他就像最失败时候的你我 。 不会有人在乎你 , 除了你自己 。 ”
阿耀的孤独底色 , 应该是从那个时候便开始了 。
从这个角度来看 , 韩寒想讲的 , 从来就只是一件事:普通人 , 该过好自己的生活 , 该为自己而活 。
青年|从《后会无期》到《四海》,韩寒没变,世道变了
文章图片

只是在《四海》里 , 他表达的更为直白了 。 阿耀的孤独 , 他所重视的亲情、爱情、友情第一次与钢筋水泥铸成的现实世界进行碰撞 , 韩寒试图把那踮着的半只脚落地 , 试图将这种特有的人物宿命感在真实的世界里过一遍水 。
创作初衷是共通的 , 但这种虚幻又飘渺、谁也不知道是否真实的宿命感一旦落了地 , 就再难以再用理想主义的惯性思维来解释 。
02在不变底色背后 , 《四海》有哪些变了?
【青年|从《后会无期》到《四海》,韩寒没变,世道变了】在那个不变的故事底色背后 , 有些东西确实也在发生改变 。 这种改变不一定是主动的 , 但基本上是每一个作者电影创作者都会面临的被动、无意识的变化 。 不可以被预知 , 但可以被总结 。
《四海》最明显的变化就是 , 韩寒开始想往“现实主义”的方向尝试 , 这是以前几乎未曾有过的尝试 。
以前的韩寒 , 或者说 , 最早期作为写作者的韩寒 , 文字里对于现实世界的很多东西甚至是不屑的 。 所以他从来不拍“现实主义” 。
但他对于小镇青年所生活的世界拿捏得很准 , 因此“小镇叙事”不仅贯穿他的文学作品 , 也融进了他的电影里 。
青年|从《后会无期》到《四海》,韩寒没变,世道变了
文章图片

处女作《后会无期》的表达基本是“韩寒式散文”的再现 。 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 故事主角走到哪儿就会发生什么事 , 并不一定呈递进关系 。 这个时候的韩寒 , 身上的作家属性还非常强 , 电影叙事风格也相应地一脉相承着 。
那个时候韩寒才三十出头 , 没有稳定的风格以及不拘泥于叙事逻辑的处女作让他受了不少批评 。 到了第二部作品时 , 他已经是个快35岁的“半中年人” , 除去小半载的人生感悟外 , 也渴望讲一个更不那么“散文”的故事 , 于是他在自己的小镇叙事体系里 , 写了一个关于父子和解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