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展|纪念|“张洁就此道别了!”( 二 )


2005年 , 张洁凭借三卷本的长篇小说《无字》再度荣获茅盾文学奖 , 却颇耐人寻味 。 这样一部“忏情录”式的作品 , 其表达出的偶然的、宿命论的历史观和悲剧的生命体验 , 尤其是第三部对政治集团的权力斗争的书写 , 几乎就是对《沉重的翅膀》的一次反叛 。 时隔20年 , 两部作品都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事实 , 一方面体现了评奖标准的某种松动 , 另一方面也照见出主导意识形态的变化 。 在《无字》之后 , 张洁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玫瑰的灰尘》《听彗星无声地滑行》 《四个烟筒》以及长篇小说《知在》后 , 彻底地远离了主流文坛 , 超越“此在”的生存 , 书写异域的故事 。
油画展|纪念|“张洁就此道别了!”
文章图片

张洁的画作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也怀念道:非常难过!读过她几乎全部作品 , 最喜欢中篇小说《森林里来的孩子》 。 就像这篇文章所说:“爱是不能忘记的” , 张洁的作品和风范长存于她的读者心中 。 悼念!
《十月》杂志副主编季亚娅谈及 , 自己阅读的第一篇张洁的作品就是《祖母绿》 , “那时候我还特别小 , 识字都没多久 , 因为我母亲是一个文学青年 , 我们家订阅的《小说月报》中刊载有《祖母绿》 , 这是我童年的阅读记忆中特别深刻的一个作品 。 这其实是一部关于关于爱与牺牲的美人鱼式的故事 , 是一个特别理想主义的 , 又充满牺牲精神的爱情故事 。 就像《祖母绿》说的 , ‘无穷思爱’ , 爱是她一生的母题 。 她笔下的理想主义爱情带着1980年代迷人的反世俗气息 。 她关于爱情的叙述是1980年代启蒙理想的一部分 , 人们通过她来理解和定义爱情 。 晚年她通过《无字》来解构1980年代的爱情和历史的神话 。 ”
季亚娅认为 , 这种关于“爱与牺牲”的主题也贯穿到张洁后来的作品中 , 在《爱 , 是不能忘记的》故事中 , 女性特别坚强 , 同时也有高度理想主义式的精神洁癖 , 并通过牺牲完成从普通的情爱到大爱的转化 , 并上升到对人生、事业、民族层次的转化 。 “到后来 , 张洁写作中的这种女性痛苦的自省和将爱情本身高度理想化的精神也转化成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反抗 , 她在积极反思世俗里面的婚姻、男女关系 , 包括这个社会上怎么去看待知识女性 。 她有一个著名的作品叫《方舟》 , 这个小说就写了三个离异的单身女性 , 那么这个作品放到今天恐怕会被人读写成一个厌男症的这种叙述 。 ”
季亚娅对于张洁写作中情感观念的转化总结道:“之前在《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 , 甚至《祖母绿》里面关于理想男性的幻想 , 就是时代的给他的一个理想男性的幻想 , 那种不管是革命的还是改革的那种 , 还是忧国忧民的、充满了上一代知识分子的入世精神的男性形象在《方舟》中开始幻灭 , 男性幻灭的开始也是女性的自我认同和主体意识浮现的开始 。 当这个男性开始画面的时候 , 可能女性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就开始女性称之为女性主体意识的那种开始出现 , 张洁不会去屈就或者迎合 , 她的文本也表现出特别尖锐、不妥协的那一面 。 一直到后来的《无字》中 , 不仅仅是爱情 , 关于历史的革命的所有的一切、所有曾经被赋予纯粹的理想主义色彩的东西 , 都会走向幻灭 , 所以是很悲剧性的 。 ”
将张洁置于1980年代的一批理想主义者中理解 , 1980年代中 , 有的理想是落在爱情上 , 有的可能是落在历史上 , 有的是落在关于人性的叙述上 , 大家都会经历一个不同程度的悲愤 , 到1990年代 , 人的精神状态开始出现另外一种和世界和解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