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读余秋雨的书

今天读的这本书是余秋雨的《极端之美》。这本书之前看过的,但是今天翻起来感觉好像从来没看过一样,除了极少段落稍有印象之外,基本就是一片陌生。
人的记忆就是如此,只要没有去刻意强化过什么,很快就会忘记,强化的最佳手段就是,要么把你看的内容复述给别人听,要么写阅后感,否则很快就随风飘走,你再次从大脑中提取时,发现空无一物。
这本书分三块内容:普洱茶、昆曲、书法。
大多数人知道余秋雨是个作家,或者说是个文化学者,大多数人知道余秋雨的妻子马兰是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但不知道他们也是普洱茶鉴定专家。
昆曲@读余秋雨的书
文章插图

这里,余秋雨提出一个概念,我觉得挺有意思,叫“隐秘身份”。就是一般情况下,别人只知道你这重身份,你也只是展示这重身份,但其实你还有和这个身份对等的别的身份,你有别的绝活和擅长,你在进入那个领域中时,全然忘记了你别的身份。
余秋雨说,马兰能在喝上一口普洱茶后就能判断出,这茶生长于哪座山,在普洱茶鉴定水平上,马兰排在自己的前面。
在戏剧方面,余秋雨肯定是无可争议的专家,他年轻时候撰写的《中国戏剧史》,至今还是国内此领域中唯一的教材。
昆曲属于“传奇”系统,她比元杂曲还要早些,元杂曲裹挟着北音、北曲,昆曲属于南曲、南音,在很长时间里被称为“南戏”,产生地较多集中在浙江。
我没怎么听过昆区,小时候很喜欢听黄梅戏和越剧和沪剧等,京剧也听,评剧和豫剧也不讨厌,像《刘巧儿》唱段以及《花木兰》唱段都挺喜欢,唯独对昆曲没啥感觉,想想,可能是因为昆曲唱腔缺乏跌宕起伏,咿咿呀呀一个调似的。也可能如作者说的,昆曲在意境上高度诗化,在结构上松散拆卸、自由组装,在呈现上倾向游戏性质,总之,至少在我少儿时候,是看不懂也听不懂的,所以,也就谈不上喜欢。
昆曲@读余秋雨的书
文章插图

在昆曲知识上,我的脑子能跳出来的,好像只有“牡丹亭”、“桃花扇”这几个字。
王羲之是大书法家,几乎人人皆知。他有七个儿子,个个都是书法高手,有五个被载入史册,凝之、徽之、操之、涣之还有著名的献之。然而,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这个家庭里的不少女性也是书法高手。
王羲之的妻子郗璿被称为“女中仙笔”。王羲之的儿媳妇,就是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更是闻名远近的文化翘楚,她的书法,被评为“雍容和雅,芳馥可玩”。就连抚育小儿子王献之的保姆李如意,也能写得一手草书。
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
昆曲@读余秋雨的书
文章插图

在家庭氛围的融洽方面,以及夫妻关系的和谐方面,余秋雨和马兰是一对典范。余秋雨对马兰有无尽的欣赏,马兰对余秋雨的博学以及高度责任心很是敬佩。马兰曾在戴军的节目上说,自己找丈夫是一定要找个高于自己的,不能比自己低,要有仰视,否则就很难结为夫妻。
他们一起携手经历过很多风风雨雨,也是佳话。
何向群,一个刚柔并济的心理咨询师。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
【 昆曲@读余秋雨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