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张艺谋新片《狙击手》打出跨越时空的一腔热血

志愿军|张艺谋新片《狙击手》打出跨越时空的一腔热血
文章图片

制图:李洁
导演张艺谋首次“进军”春节档上演了一出“后发制人” 。 他与女儿张末共同执导的《狙击手》在上映前几日排片遇冷的情况下 , 凭借诚意制作与观众口碑扭转劣势 , 排片、票房、场均人次逐步上扬 , 成为春节档唯一连续三天票房逆跌影片 。 尤其是张艺谋执导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赢得超高口碑后 , 《狙击手》“自来水”自发为影片宣传推荐 , 令相关话题频频登上抖音、微博热搜 。 截至发稿前 , 《狙击手》票房已破3亿元 。 正如片中狙击手“箴言”——精品力作会被观众看见、认可、推荐 , 从而倒逼市场实现“后发制人” 。
该片虽与《长津湖之水门桥》是同赛道起跑 , 却构成视角、风格互为补充的格局:如果说《长津湖之水门桥》是恢弘的、全景的 , 那么《狙击手》便是特写的、聚焦的 。 视角风格不同 , 却带给观众一样的震撼与感动 。 尽管全片没有大场面与持续激战 , 也没有气壮山河的豪情宣言 , 但凭借扎实的剧本与紧凑的节奏 , 敌我双方以班组小队为单位的冷枪拉锯 , 依旧能够揪紧今日观众的心 , 进而翻涌起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 。
众多“以小见大”成就战争书写的抓地感
“以小见大” , 这不只是就其着力还原一场班组狙击战的题材而言 。
从时长来说 , 96分钟的篇幅是同期春节档影片中最短的 , 其紧凑的节奏令观众感慨“全程高能” 。
从视角来说 , 全篇聚焦微观层面的战术博弈 。 从电影艺术而言 , 比起近年战争片凭借大场面凸显战争残酷的拍摄 , “冷枪冷炮运动”的影视化改编具有一定难度 。 这是因为 , 冷枪对决是对耐力与意志力的极大考验 。 单从战斗表现上来说 , 拉锯消耗缺少戏剧起伏与层次感 。 甚至战场上为掩护战友的火力压制要省着用子弹 , 也就缺少了银幕表现时场面调度的变化 。 然而《狙击手》通过细致还原 , 凸显志愿军战士“见招拆招”的智慧胆识 。 这令观众可以更深刻认知到 , 中国人民志愿军何以在敌我装备差距极大的情况下艰难夺取胜利 。
从人物刻画来说 , 全片几乎没有闪回、没有荡开去的闲笔 , 但凭战场上零星的台词对话 , 与交战中的片刻喘息 , 立起性格各异的志愿军英雄群像 。
而从演员阵容看 , 狙击五班全员仅章宇此前凭借《我不是药神》在大银幕算是实力派“熟脸” , 其他均为新人演员 。 看似青涩用力的表演 , 却与剧中年轻战士的稚气未脱、情感充沛、坚毅执着的形象 , 形成了内外呼应 , 最终以真挚情感打动观众 。
众多的“以小见大” , 令影片呈现出一种扎实的抓地感 , 从而给习惯于“大片”视听语言的观众 , 一种平实的观演体验 。 是创新 , 更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回归 。
这不是狙击手间的较量 , 而是集体力量战胜了个人英雄主义
《狙击手》在特写聚焦的电影叙事中 , 努力达成集体力量与个体塑造的平衡 。 这种平衡不只是艺术表现层面的 。 影片也试图去解开人民志愿军赢得胜利的根本——崇高的集体精神与高度的组织纪律性 , 这才是志愿军能够扭转局势的关键所在 。
故事开端 , 是敌军视角下的诱捕 。 片名里的“狙击手”是谁?他是英文报纸上大肆渲染的“狙击枪神” , 作战风格低调却占据头条拥有特写照片 。 他是美国狙击手潜心研究数年 , 一心要与之一较高下的对手 。 他也是敌军自上而下企图打击的关键目标 , 活捉他的人可邀功请赏 , 而被志愿军重挫、士气低迷的美军更妄想靠攻克他提振军心 , 不惜为其精心设计一场阴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