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新春走基层|夹谷山下,千年儒学与百年手作在这里共传承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采访人员 邱明
儒学&新春走基层|夹谷山下,千年儒学与百年手作在这里共传承
文章插图
一门自1840年从欧洲传入国内的绒绣手艺,随着出嫁的莫氏媳妇带到李庄,在这里融合本地手作技艺,落地生根成扬名海外的特色产业。
儒学&新春走基层|夹谷山下,千年儒学与百年手作在这里共传承
文章插图
一块立于明代的“孔子相鲁会齐侯处”石碑,让李庄人认定村东夹谷山就是公元前500年,孔子高光时刻的“齐鲁会盟”地。浸润千年儒学,他们把“仁”“礼”写入村规民约。
当传承千年的儒家文化与工艺,在李庄这个不足千户人家的山村相遇,化作促进村庄发展的不竭动力。
过着年不忘绣活,一针一线串起乡村富足生活
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看着电视守岁。与大多数北方农村一样,李庄村的春节也像大山般沉稳而厚重。从腊月年坟祭祖到大年初一挨家挨户给本家长辈拜年,再到给孩童准备的压岁钱和零嘴,先祖、长辈、幼童,这几层人生紧要关系都得到周全。
迎来送往之外的时间是留给自己,犒劳一年来的忙碌。但是这样的时间,勤劳的李庄人也不轻易耗费。妇女们拉着呱,绣上几针绒绣。时光在一针一线下聚合成优美图案,用不了多久,这些绒绣将漂洋过海出售到地球另一端的家庭。
谁能想到,小小的李庄,与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这里,是作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莫氏绒绣传承和发展地,每年能生产大约50万件绒绣产品。
海拔三百余米的夹谷山,峰顶是山东与江苏界线之一。一山览两省的便利,让这里的人们交融互通。西侧的临沂市临沭县李庄村,原是个传统农业村。1997年,随着祖籍江苏的莫宗荣嫁入李庄,一场涉及千家万户的产业变革随之而来。
莫宗荣是莫氏绒绣第五代传承人。成婚前,他的丈夫李春途在村里办起工艺品厂,为莫氏绒绣在这里安家落户做准备。
莫氏绒绣起源于1840年,随着上海开埠由欧洲传入苏沪一带。“绒绣是用羊毛绒线绣在麻布上,用料和手法与我们的刺绣有区别也有相通。”莫宗荣的先辈们,把刺绣与绒绣技艺结合进行了本土化和创新,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深得欧洲市场欢迎。
儒学&新春走基层|夹谷山下,千年儒学与百年手作在这里共传承
文章插图
“传统绒绣一般只用4种针法,我们现在创新到了几十种针法,让产品表现力更完美,特别是在肖像作品上,与其他绣品相比更立体、传神。” 莫宗荣嫁入李庄后,又结合“八大名绣”之一鲁绣善笔墨效果的技法,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作为欧洲家庭常用品,莫氏绒绣以出口为主。初到李村时,他们的产品由县里的外贸公司代销。取得自营出口权后,莫氏绒绣的市场和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最终形成现今在玉山镇以李庄村为圆心,带动周围村庄3000多人从事绒绣加工,特别是为一批没有体力劳动能力的困难家庭提供了不离家即可增加收入的渠道。
儒学&新春走基层|夹谷山下,千年儒学与百年手作在这里共传承
文章插图
慢工出细活,绒绣制作技艺决定了这种产品没法实现工厂化流水线生产,大多是由妇女们把材料领回家中按照规定样式制作。这样灵活的生产方式,反倒是更适应农村生活,地里的农活、家中老人孩子的照顾,对家庭主妇来说都不耽误。
近年来,受人工成本上涨影响,莫氏绒绣的价格随着提高,导致部分国外客户一度流失。对方尝试将采购源头转移到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但经过几番接触,大部分客户最终又找了回来。“做生意讲究效率和效益,我们的质量和信誉他们没得比。”莫宗荣从外商那里得知了根源,对方转移采购源头后发现,那边的产品质量不仅要差,更关键的是做生意应该有的守时守信很难得到保证,比如到了合同约定时间对方却只能交付两三成产品,拿着钱买不到足够的货。采购商回头,给莫氏绒绣带回大笔订单,莫宗荣粗略盘算,现在手里的订单已经排到了6月份,再有新的订单她不太敢接了,要接的话也得春节后再多培训些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