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槿花$用真情浇灌的大爱诗篇——刘致福散文赏读

【 木槿花$用真情浇灌的大爱诗篇——刘致福散文赏读】文|孙永庆
散文创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呈现出写作的多元性,有的艺术气息浓郁,有的用质朴的语言记录多彩生活,有的用生动形象的讲述观照和升华人生,颇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但是,时间之水会为我们淘出那些闪亮的金子。文学的大森林,有参天的古木,有高贵的名木,有挺拔的大树,有灵秀的小树,有灌木丛生,有花草葱茏,也有令人不齿的曼德拉草等植物,这才是理想的文学生态。各类形态的散文作品,最终还是让读者欣赏和评判。但是,不论何种形态与风格,散文写作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感经历的叙事,是散文应有的品质。散文之区别于小说、诗歌、戏剧,就在于其独有的情感特质,有感而发,随情而动,撷取生活中的只鳞片羽、人生丛林中的几株树木花草,便可反观大千世界,正所谓“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刘致福先生的散文用饱蘸真情的笔触,抒写对故乡的一草一木和父老乡亲的大爱大情。这些散文记述的是普通人的平凡故事,描绘的是令人魂牵梦萦的故里乡情,表达了作者对故土与亲人的热爱和牵挂。作者的生命之根扎进了故乡的泥土,寻找生命的本真,反思这一代人的人生际遇,道出人世间的世事沧桑。
木槿花$用真情浇灌的大爱诗篇——刘致福散文赏读
文章插图
《屋后的楸树》用明暗两条线,成功刻画出父亲的形象。明线写为给大哥做衣柜,父亲寻找楸木的过程;暗线则是通过父亲坚辞支书后又主动干队长的过程,写了父亲的为人品质与刚毅个性。大哥有两次跳出农门的机会,一次是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一次是联中招民办教师,按条件都非大哥莫属,但身为支书的父亲把机会让给了别人的孩子。显然父亲为了弥补对大哥的亏欠,想方设法要为大哥打一个楸木衣柜。作者运用梦境达意:他梦见屋后有棵大楸树,树身高大、挺拔,树冠巨大、繁茂,绿叶间开出串串粉紫色的花,大哥的衣柜有着落了。一会儿树上的花叶慢慢变成了父亲的脸,那树竟是父亲站在那儿,眼望远处,神采奕奕。树人合一,以树喻人,写出了父亲的正直、骨气与担当。作者在结尾处再次提及梦境:“那棵曾经长在我梦里的巨大的楸树与眼前的楸树林叠印在一起,让我再一次真切地想起父亲。父亲宁折不弯的气概和这挺拔的楸树何其相似!父亲身高接近一米八,一生劳碌艰辛,敢做敢当,直到离世仍旧腰板笔直;父亲一生信念如磐,无私无畏,面容、眉宇间始终透着清明与坦荡。离家几十年,父亲的形象如梦中的楸树一样深深植根于心。人生至为重要的关口,冥冥之中似乎总有一种力量在护佑、指引、支撑着我,那是父亲伟岸的精神之树,在为我领航定向,为我灌注力量。”父亲的人格特质已经深深地植根于作者的生命,也让读者切实感受到其难得的人格魅力,这才是优秀的散文作品该有的品质。
木槿花$用真情浇灌的大爱诗篇——刘致福散文赏读
文章插图
《园边的木槿花》的写作,避免了艺术构思的直线思维方式,采用联类思维,由木槿花写到母亲,由母亲写到菜园,由菜园写到木槿花,情随物生,增加了散文的内蕴。作者从木槿花的俗称母鸡花写起,写母亲架园帐,用木槿花加固栅栏,勾勒出母亲勤劳智慧的品质与形象。母亲和木槿花心心相印,木槿花成就了母亲与众不同的形象,母亲和木槿花相映生辉。“母鸡花,木槿花,我顿然明白,这种贵而不娇的气质或许正是木槿花的高贵所在。咀嚼着清甜的花瓣,不自觉地想起老家的园帐,想起带领我们扦插木槿花枝的母亲,母亲的面容竟如木槿花瓣一般鲜艳、清晰。母亲原本也是‘金枝玉叶’,乡土生活使她变得平凡而又朴素。我想起母亲珍藏的一张年轻时的照片,是二十几口人的大合影。照片中的母亲是那样清丽秀美、时尚阳光,与后来的土气、苍老判若两人。那时母亲应该是二十岁出头,多么美好的年华!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母亲一生都与泥土纠结不休,却能把贫穷、平淡的日子过出花来,聪慧、清丽与素朴、要强,这些精神与品性在乡土的背景下愈显亮丽与可贵,纵使岁月绵长,纵使尘封土掩,仍如木槿之花,在后人的心田上从容绽放。”自然朴实的本色文字,道尽了对母亲的款款爱意与由衷感佩。朴素的言语中包含着隽永的情感,文字也便有了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