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线#读书 | 考古学家告诉你为什么杜牧“不靠谱”——既没建成也无火烧的阿房宫( 二 )


选址与布局,是阿房宫研究中两个有着密切关联的关键性问题。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选择将朝宫建设在“丰镐之间,帝王之都”的上林苑中。此处“丰镐之间”,并非说要将阿房宫建设在丰京、镐京间的沣河河谷,而是指将朝宫建设在咸阳宫与丰镐之间。所以,在秦始皇看来,位于渭河北侧的咸阳宫与位于渭河南侧的丰镐二京之间的上林苑内空间,是“帝王之都”。
但究竟为何把统一秦帝国的朝宫,建设在咸阳宫与丰镐之间的上林苑内的“阿房”一带,在文献中却没有任何记载。因为阿房宫没有建成,因此《史记》中记载的“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的内容,就普遍被判定为是秦始皇设计的阿房宫布局。
考古发现阿房宫建在“水坑”之上?
通过现代绘制的等高线图观测,阿房宫是渭河向南望去视线中最高的建筑,北侧地势均低于阿房宫。从更大范围看,阿房宫南边存在一个东西宽约2500米、南北长约4000米宽阔平坦的“广场”。再向南到南山,有条宽约1000米、通畅的视觉廊道。也就是说,从阿房宫向南的视线非常开阔。这样的数据让人想到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提到的“表南山之巅以为阙”。因此,考古人员推测阿房宫的布局有可能存在一条南向轴线。
为了进一步确定阿房宫营建之前的地貌,解决阿房宫选址及相关问题,2016年考古队在阿房宫台基上,以15-20米的间距进行了直接将阿房宫夯土台基打穿的穿透性的深孔勘探。正是这一措施,使得我们彻底改变了之前阿房宫建于高地上的认识。
轴线#读书 | 考古学家告诉你为什么杜牧“不靠谱”——既没建成也无火烧的阿房宫
文章插图

阿房宫深孔钻探探孔土样
从已完成的阿房宫深孔勘探看,现代地势走向为北高南低,但在阿房宫营建前,西南部分的原始地势较高,向东、向北逐渐倾斜,在其之下有着厚达1-3米的淤泥堆积。这表明该区域在建造阿房宫之前,为河流和河流边的水湿环境。这就带给了考古学家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阿房宫择水地而建,那么在修筑之前先需要将河流改道,再进行河道清淤、夯筑等基础处理,工程量远大于普通宫殿修建。因此阿房宫选址于此,是一个强烈的人为选择,为什么非此处不可呢?
“帝国之心”
我们重新审视阿房宫为何选在这里进行建造的问题,判断在这里建造可能是和阿房宫的轴线有关。其从轴线的南端南山-沣峪口向北经阿房宫北墙中心轴线向北延伸,发现轴线北端正对着关中平原北缘的最高峰嵯峨山主峰(海拔1422.7米)。据测量,以南北两座山峰为起点,穿过阿房宫北墙中心点的轴线长约79.3千米。
但是,仅仅如此吗?要解决阿房宫为什么在“水坑”修建,还需要更多的证据。《史记正义》引《三辅旧事》云:“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有东西门,也就表明秦人可能有一条东西轴线。
经测量,南北向的“南山—阿房宫—嵯峨山”轴线,向西至“汧河入渭口—渭河入黄口”轴线的西端汧河入渭口约137千米,至东端渭河入黄口约135.6千米,两者几乎相等。也就是说,阿房宫处于关中平原最宽阔之处。
轴线#读书 | 考古学家告诉你为什么杜牧“不靠谱”——既没建成也无火烧的阿房宫
文章插图

“表南山之巅以为阙”——秦始皇咸阳轴线示意 壹原视觉改绘
同时,这条东西向轴线与阿房宫将南北向轴线几乎三分!而秦人恰好以六为纪,从这些近乎巧合的数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秦始皇统一后进行首都咸阳布局设计的宏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