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我们常说的“一问三不知”,到底是哪3不知,读后长见识了!

《左传》是一部颇具盛名的国学经典。其中记述了很多意义深刻的故事,以及人物传记。
【 大秦帝国$我们常说的“一问三不知”,到底是哪3不知,读后长见识了!】这本经典作成书于春秋末期,作者是一位史官名叫左丘明,当时《左传》还叫《左氏春秋》。在成功躲过了秦朝的“焚书坑儒”事件后“存活”下来,在汉朝之后名曰《左氏春秋传》。
当然,根据后来掌握的证据,秦朝的“焚书坑儒”并没有人们流传的那么严重,焚书籍只是一些不利于秦朝王权的书罢了。这最多算排除异己,是历代君王常用的手段,并不算是秦暴政的标志。

大秦帝国$我们常说的“一问三不知”,到底是哪3不知,读后长见识了!
文章插图


况且著名作家赵长明先生在去世前曾经在他的最后一篇微博上写道:“住院三个月,得以看完一部《大秦帝国》,先秦时…,用一句暴政概括,似太简单。”
这部生命力顽强的《左传》的魔力,大概就是把先秦的不简单表现出来。其中一句:“一问三不知”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流传甚广。
现在的“一问三不知”多含贬义,是指一个人什么也不懂。而且这句话放现在说不免带有一点讽刺,不是真的什么也不知道,不是真的气急败坏是不会轻易当着别人的面说出这句话的。要说也只能在事后说:“那个谁一问三不知”。

大秦帝国$我们常说的“一问三不知”,到底是哪3不知,读后长见识了!
文章插图


但是在《左传》里,意思就不一样了,当然,如果使用现代汉语的夸张用法,也与古时的用法有区别。例如我们会形容一段较长时间为半天,但是事实上这根本没有半天。半天可是整整12个小时,在我们等了半个小时的时候我们就会说等了你半天。
这有错吗?没有错。这也正是汉字文化经典的地方。
这句话在《左传》中的出处是这样的:“君子之谋也, 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就是说君子考虑一件事,应该把前因后果以及经过都考虑到,如今我原因,过程,结果都不知道就草率上报实在是做了件错事。而《左传》中这位“一问三不知”的主角也是成功把马屁拍到马屁股上,这个啼笑皆非的故事令人警醒。

大秦帝国$我们常说的“一问三不知”,到底是哪3不知,读后长见识了!
文章插图


后人将这句“一问三不知”提炼出来,成了中华民族中的一个大智慧。“一问三不知”中这三个“知”,意思就是要知道起因、经过、结尾。
一方面,符合本意,如果不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结尾就不要轻易上报,轻易插手处理。只有知道事件的全部包括起因,经过,结尾才可以着手。智者的处事方式都是要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及经过,必须将可以了解到的细节全部了解到才可以展开思考。
另一方面,在有些时候,我们装作一问三不知,一句不知道,是大智若愚的表现。有些东西 适合留在心里,装在肚子里,而不是说出来。这个时候的一问三不知就是智者常用的“套路”。

大秦帝国$我们常说的“一问三不知”,到底是哪3不知,读后长见识了!
文章插图


就像那一个典故,在猩猩的雕塑上插草,判断哪个雕塑最好。最后,草进入雕塑肚子里的那只雕像是最好的,因为它装得下事。
“一问三不知”怎么会是大智慧呢?你是否跟我一样疑惑?如果是什么都知道而装作不知道呢?你还会这么想吗?

大秦帝国$我们常说的“一问三不知”,到底是哪3不知,读后长见识了!
文章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