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在两千年前就能制造保温瓶,中国古代也拥有类似的技术吗?( 三 )


本文图片

这段记载的意思是:宋徽宗曾经把十只紫色玻璃胆瓶交给一个小太监 , 命他找工匠在这些瓶子的内胆里贴上金箔 。 太监拿着瓶子找到工匠 , 对他们说明了要求 , 工匠们一看 , 都束手无策 , 他们说:“要在内胆里贴金箔 , 必须用烙铁熨烫 , 但是瓶子口很小 , 容不下烙铁 , 而且瓶壁又薄又脆 , 很容易碰破 , 如果非要这么干 , 一定会破碎的 , 我们宁可被怪罪 , 也不敢接这活儿 。 ”太监知道不能勉强 , 就拿着瓶子走了 。
一天 , 他带着瓶子逛集市 , 看到一个锡匠用陶器为模制作锡器 , 做得很精致 。 太监就拿出一个瓶子 , 让他在内胆壁上贴金箔 。 锡匠看了看 , 没说什么 , 只让太监明天来取 。
第二天 , 太监过去一看 , 金箔已经贴好了 。 太监大喜 , 就问工匠:“我看你的技能超过大内所有工匠 , 屈居在此干这个 , 难道是因为贫穷吗?”然后又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 锡匠说:“这不是什么难事 。 ”太监就把锡匠带进了宫 , 向皇帝奏报了这件事 。 宋徽宗亲自看了瓶子 , 又来到后苑 , 把宫里的金匠都叫来 , 看锡匠怎么操作 。
锡匠先取来黄金 , 锻打成薄如纸的金箔 , 然后包裹在瓶子外面 。 众工匠嘲笑说 , 这谁不会啊!锡匠笑而不答 , 只见他用银筷子夹起金箔塞入瓶中 , 然后倒入一些水银 , 塞上盖子 , 将瓶子左右摇晃 , 过了好一阵 , 金箔贴到了瓶子内壁上 , 严丝合缝 , 一点间隙都没有 。 众工匠看了惊谔地面面相觑 。
锡匠上奏说:“玻璃器皿不能与坚硬物件触碰 , 只有水银柔软而沉重 , 可以慢慢压实金箔而不会伤及瓶壁 。 ”宋徽宗很高兴 , 给了锡匠许多赏赐 , 打发他出宫了 。
仔细阅读这段文字 , 就能知道此事说的是在瓶子内壁上贴金箔 , 而不是镀水银 , 水银只是贴金箔的工具 , 而不是镀在内壁上的材料 。 由于贴金箔需要熨烫和敲打 , 可是玻璃瓶经不起这样的操作 , 于是锡匠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 , 就是利用水银 。 由于水银是液态金属 , 却很沉重 , 晃动瓶子时 , 水银顺着惯性沿着瓶壁旋转 , 于是就把金箔贴紧在瓶壁上了 。
要制造玻璃真空保温瓶 , 就需要能制造玻璃和提炼水银的能力 。 在我国古代的炼丹术中很早就能提炼水银了 , 但有没有水银镀膜技术 , 则不得而知;而玻璃的制造技术 , 在我国古代一直没能发展成熟 , 直到清代晚期 , 玻璃仍是进口的昂贵物品 , 只有宫廷或达官显贵之家才有玻璃窗 , 普通人家只能使用窗户纸以及鱼鳞蚌壳或角质材料的明瓦 。
宋徽宗的玻璃瓶 , 应该是进口的 , 宋朝的海外贸易发达 , 经常从阿拉伯进口玻璃瓶 , 当时称为“大食瓶” 。 在至道元年的一次进口清单中就有: 眼药二十小琉璃瓶 , 白沙糖三琉璃瓮 , 千年枣、舶上五味子 , 各六琉璃瓶 , 舶上褊桃一琉璃瓶 , 蔷薇水二十琉璃瓶 。
|古罗马在两千年前就能制造保温瓶,中国古代也拥有类似的技术吗?
本文图片

大食瓶
既然宋朝不能生产玻璃瓶 , 那么也就不可能生产玻璃保温瓶了 。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 如果宋朝能生产保温瓶 , 那么元明清也应该继承这项技术 , 然而元明清时代并未有生产保温瓶的记载 。
宋朝虽然还不能制造真空保温瓶 , 但那时仍然拥有独特的保温技术

宋代正处于小冰河期 , 气候非常寒冷 , 然而东京和临安这样的大都市商业却十分繁华 , 店铺几乎通宵营业 , 在寒冷的冬夜里还有人提着茶瓶走街串巷卖热茶 。
《东京梦华录》载:“至三更 , 方有提瓶卖茶者 , 盖都人公私荣干 , 夜深方归也” 。 又据《梦粱录》记载 , 南宋的临安“冬日虽大雨雪 , 亦有夜市盘卖 。 至三更后 , 方有提瓶卖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