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今年非遗在各地春晚舞台上的呈现特点 , 江苏省文化馆馆长、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戴珩说 , 非遗的所有类别 , 包括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 , 都在今年的春晚舞台上得到展现 , 呈现方式丰富、灵活 , 或将非遗元素融入晚会的舞美设计、音乐、视频和道具中 , 或将非遗与其他内容进行跨界融合 。 与此同时 , 以非遗为题材和文化内核的创新节目令人耳目一新 。 “非遗和非遗元素在春晚中大量出现 , 对非遗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提气的事 。 其一 , 体现了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 其二 , 体现了人们传承非遗的热情和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追求 。 其三 , 展示了非遗融入生活、创新发展的广阔前景 。 ”戴珩说 。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看来 , 以春晚对非遗的表达为例 , 找到关键节点 ,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文化自信还需要更多思考 。 第一 , 要注重保护好非遗 , 只有在此基础上才有更精彩的创新 。 第二 , 要注重深挖非遗价值 , 非遗保护、利用的过程本身就应该是非遗发展的过程 , 是价值再挖掘、再发现的过程 。 第三 , 注重利用好非遗 , 从春晚可以看到 , 在运用新科学、新技术的过程中 , 非遗正在提供更多参考、更多可能 。 第四 , 要注重礼敬传统 。 非遗是祖先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 艺术或其他领域在诠释的过程中提炼精华 , 加以再创造 , 需有更深的基本功 , 要敬畏传统、把握分寸 , 避免让优秀传统文化为表演跑“龙套”、当“陪衬” , 更要避免过度改造 。
承继发扬 非遗连接未来
从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的《唐宫夜宴》到2022年央视春晚的《只此青绿》 , 近两年 , 非遗创新呈现 , 以“绝美”之姿异军突起 , 把观众“美哭了” 。
立足非遗传承与发展 ,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雅欣认为 , 舞动的“唐俑”与“青绿”是现代化媒体打造的“新民俗” , 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弘扬提供了重要路径 。 非遗得以展示是传承的第一步 。 以非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常处于“藏于深山人不识”的状态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与《千里江山图》链接 , 以舞蹈诗剧的形式“致敬传统文化以及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默默奉献的手工艺人” , 追求今日的舞者“袖笼打开 , 怀抱的是山河日月的气魄” , 才给了大众与非遗相遇的更多平台 。
在张雅欣看来 , 通过央视春晚平台 , 非遗迈出了走近百姓的一大步 。 其间 , 民众从欣赏转为互动的过程 , 让非遗鲜活起来 。 这其中 , 将文化继承转化为适合当下广泛传播的方式至关重要 。
现代化声、光、电科技的使用和精细的镜头调度 , 能让观众沉浸其中 , 感受和细致观察传统文化之美 , 拉近与文化内核的距离 , 人们在欣赏中领悟生命的辽阔淡远 。 因而 , 当央视春晚屏幕上的这抹“青绿”缓缓展开 , 观众被瞬间点燃 , 继而有了“青绿仿妆”走红 , 表情包迅速被推出、转发 , “青绿”饰演者发布的15秒短视频横扫各大网站 , 收获点赞无数 , 这就是最生动的传承 。
“让非遗以当下民众认可和接受的方式传播 , 是非遗可持续‘活’起来的必由之路 。 非遗的保护、传承 , 除了依靠政府、专家 , 更重要的是要让民众了解、体验 。 因此 , 非遗需要与现代媒体紧密结合 。 同时 , 墨守成规还是勇于创新、能否搭建起适合与观众沟通的传播平台 , 也考验着媒体人的智慧 。 ”张雅欣认为 。
从春晚舞台走向国人生活 , 非遗的创新呈现引发了巨大的鲶鱼效应 。 人们从美的享受中思考文化的力量、参与文化的传承 。 “这将会让全社会进一步增强保护、传承非遗的文化自觉 , 也会进一步增强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传承非遗的责任 , 引导和促使更多艺术家、文化工作者、文化企业从非遗中汲取能量 , 寻找灵感和创意 , 催生出更多以非遗为题材、为元素、为文化内核的艺术作品和文创产品 , 使非遗在现代生活中显现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 ”戴珩说 。
- 绛唇#太惊艳!春晚《只此青绿》同款背景找到了!就在苍南这个地方
- 孟庆旸|《只此青绿》春晚走红后,领舞孟庆旸抖音直播分享台前幕后
- 南宋@陆游晚年的一首词开篇一句气势十足,结尾一句悲凉无比
- 潇湘@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寥寥几句含无限深情,读后让人回味无穷
- 村晚@入选示范展示点!阳信县洋湖乡村民跳上全国“村晚”
- 鲁迅&他是鲁迅念念不忘的藤野先生,晚年受访时说:鲁迅是谁?不记得了
- 中青年|湾区春晚“太空杂技”惊艳所有人!钢丝人唐哲:我就像令狐冲
- 颜真卿@怀素晚年所写的草书,被誉为“天下第一小草”,价值连城
- 玩伴&鲁迅玩伴闰土真实结局晚年被鲁迅遣散,因太穷没钱看病而去世!
- 千里江山图|新春特辑|走进春晚的《千里江山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