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我们空阔的大地\",\"i11\":\"每日好诗$此人被戏称为“两字探花”,为官30余年,以未卜先知名动京师

清代的科举考试到了殿试这个阶段,大致上已经脱离了“以才取士”的这个基本原则,一般情况下也不存在淘汰率,只是对贡士进行一个重新排名。整体而言,清代殿试中最重两样,一为书法二为长相,有时名字和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最终的排名。
致敬:我们空阔的大地\",\"i11\":\"每日好诗$此人被戏称为“两字探花”,为官30余年,以未卜先知名动京师
文章插图

以书法论名次是清代殿试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考生如果没有一笔过硬的书法,要想跻身一甲、二甲是很困难的。然而,道光三十年庚戌科殿试,一个书法水平很糟糕的人,被钦点为探花,而且这个人还有一个特长——未卜先知。
这个人是谁呢?他叫谢增,扬州府仪征县人,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谢增出生书香门第,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给他规划好了走科举入仕的人生道路。谢增不算天赋异禀这一类型的,在考秀才、举人时,都是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
道光三十年,谢增终于如愿以偿通过了会试,并参加了这一年四月举行的殿试。如果了解清代历史的读者,都知道道光皇帝死于这年的正月十一日,所以这次殿试的主持者是新上任的咸丰皇帝。
致敬:我们空阔的大地\",\"i11\":\"每日好诗$此人被戏称为“两字探花”,为官30余年,以未卜先知名动京师
文章插图

参加这次殿试的考生有两百多名,按照惯例要统一穿着素服应试,或许他们还没有来得及适应皇位更迭,在书写策论的时候,在抬写“皇上”两字时有所疏忽。
所有考生当中,只有谢增一人写上了“当今皇上”,加上了“当今”二字意义就不同了,显然这是新皇咸丰的恩典,而非道光帝的恩典。阅卷官本想给谢增定为一甲一名,但谢增的书法实在太糟糕,最终给了个探花的名次。
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认为谢增本来连二甲进士都很难,却因“当今”二字获得探花,所以时人戏称他为“两字探花”。
关于谢增其人,官方文献中记载得不多,更多的则是在野史笔记当中。《清代野史大观》中,对谢增破费笔墨,记载了他一生传奇的故事。
谢增考中探花后,被直接授予翰林院编修,他的官当得不算大,不过是个都察院御史。可是他在当时官场颇有名气,原因就是他能未卜先知,关于这一点,有几个现成的例子。
1、算定老翰林不得好死
谢增担任御史后,有一天去拜访惇王奕誴,刚到惇王府屁股还没坐热,就听下人禀告说,侍郎青麟在外求见,惇王很不屑地传令入见。这里需要说一下,惇王虽然是王爷,但按照朝廷法度,在面见朝廷命官时,是有一套礼节的,而不能以下人对待。
青麟是正二品大员,比谢增要高多了。然而他在惇王面前十分卑微,连个座位都没有,谢增觉得很奇怪,这个场面让他有点不自在。惇王便告诉谢增说:“在我这,他是没有坐的地方的,你不必对他谦逊”。
惇王劈头盖脸对青麟一顿训斥,然后就被赶了出去。谢增后来就对同僚说,青麟这个人将不得善终,这时有人说青麟已经外放当巡抚,结果谢增叹了一口气说,如果是外放就更不得好死了。
同僚们对谢增的话也没有在意,可是巧得很,青麟外放为湖北巡抚时,因为太平军攻陷武昌,青麟由于城池失守,被朝廷判处斩立决,果然应了谢增之言。
2、言中同乡只有一人中举
咸丰二年,举行顺天乡试,按照官场旧例,每逢乡试之年,在京的官员都要到本省的会馆参加一个同乡会,大家一起吃吃饭打打牌,然后要预测一下同乡中会有几人能中举。
这一年,谢增来到江苏会馆,和同籍官员们将扬州府参加乡试的考生划拉了一遍,大家预测的人数不同。这时,谢增刚刚入席,便听见乌鸦鸣叫一声而过,他摇了摇头说,本科乡试只有一人得中。结果正如谢增所言,放榜这一天,扬州府竟然只有一人中举,大家无不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