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楷|唐代书法:一极是唐楷,一极是表现力极强的狂草( 二 )


这几个书派,体态各有特色 。相较而言,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字是包容型的,高矮胖瘦都有,是集大成的 。很难找到固定的风格样式语言去形容 。只有到了唐代,由楷书开始建立了许多风格样式,创造了各种风格类型的美 。
对书法的品评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魏晋时期,将人伦品鉴注入书法的品评中 。不像现代人看法度,笔墨结构、形式技巧是法渐渐分化之后的看法,实际上是低级的看书法 。晋唐人的品鉴有一种感觉,就是进入观“神”的状态 。魏晋人是最讲究人的风度、精神的,在书法里如何表现风度、神采,就是所谓的“唯观神采,不见字形” 。魏晋评书法是将其比作人看的,如说王羲之书法“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
唐代书法除了看“神”以外,也是把书法比作人看,不过更具体化,人有精神,还有血肉、皮肤、骨骼、筋脉等,还有高矮胖瘦 。书法在逐步完善和成熟中,慢慢就会“人化” 。唐代就是在书法的高矮胖瘦上大做文章,尤其在字形表现的胖瘦上,唐代人是很“纠结”的 。比如杜甫说“书贵瘦硬方通神”,就是针对当时有一派书体贵肥美而言 。唐代人纠结书法字的高矮胖瘦,是一个重大的问题,这也引出什么是书法最基础的东西 。我用“体段”来说明,就是书法的体段,字的体段 。形态体段是我们认识文字的根本 。只要学书法的人都会纠结字的长短胖瘦,这是最基本的 。这个基础之上,才有各种各样其他形式的认识,最高层次的认识就是哲学上的理解 。
我们刚刚说的六个唐楷的书系,可以用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敦厚的、耸立的、肥美的等各种各样的词汇来形容 。比如:
(一)虞世南的字是君子之字,内敛含蓄 。以儒家的话来说,就是“君子藏器,以虞为优”,藏而不露,是中性化的字 。
(二)欧阳询的字骨格张扬险劲,是男性化的,历史上欧、虞两家经常放在一起比较品评 。在张扬与含蓄之间,体段是有分别的 。
(三)褚遂良的字就是女性化的,他的字体段非常优美 。
(四)中晚唐徐浩的字,气度更加平稳,以敦厚肥美为主 。
(五)颜真卿的字,则显得中正宽博,会想到忠臣义士 。他的字体段是矮墩墩的、笨拙的 。
(六)柳公权的字修长、重心上移,骨格耸立,一看就很劲拔、性格耿直的感觉 。
他们这种类型,尽管不可能完全概括为人的姿态,但是基本的面貌已经有了 。欧、虞、褚、颜、柳、徐等六种类型几乎囊括了唐代大部分书法 。那么草书是不是也这样呢?不一定,但是唐代大部分行草书也是根据这种体段生发出来的 。
唐代人建立的各种书法类型,是对于魏晋的发展和补充,唐代人的书体风格类型也慢慢完善 。唐代之后,书法家们都严重依赖于楷书所建立的这种体段,在这种体段上面再生发各种姿态 。
唐代书法的美,也可以借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来进行品评 。诗品中的二十四个词汇有十五六个完全可以对应到唐代的书法里,唐代的文艺是相通的 。书法的审美词汇在诗歌中同样进行了抽象化的概括 。与晋代人完全将书法当成人一样去品评而言是一种进步,词汇的运用上是一种进步 。由此可见,唐代书法从书法精神到词汇抽象化都起到了开后世方便之门的作用 。怎么开,这就要谈到唐代书法对后世的影响和一直到现代我们都要学唐代书法的原因 。
比如,我们现在一学书法就先学柳体,柳体学几年再学颜体,颜体又学几年,好像缺了点什么,学褚遂良吧 。为何?每个人进入书法,首先要进入一个书法的体段,但是往往进入一个体段是不够的,可能不符合你的个性 。那么就需要从另一个体段的字里进行补充、调整 。自宋代以来大部分书法家都是这么走过来的,经历了一个几种风格类型逐渐融通的历程 。比如苏东坡,他可能就是学徐浩,但是因当时宋人对徐浩的品评不高,觉得学徐浩低俗,那么,他就转学李北海(李邕),然后再学颜真卿 。这就变成他书法融通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