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刘先银经典点说:董仲舒《春秋繁露》《易经》阴阳五行的时空数字形成阴阳图解( 二 )


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 。 有见三世 , 有闻四世 , 有传闻五世 。 故哀、定、昭 , 君子之所见也 , 襄、成、文、宣 , 君子之所闻也 , 僖、闵、庄、桓、隐 , 君子之所传闻也 。 所见六十一年 , 所闻八十五年 , 所传闻九十六年 。 于所见 , 微其辞 , 于所闻 , 痛其祸 , 于传闻 , 杀其恩 , 与情俱也 。 是故逐季氏 , 而言又雩 , 微其辞也;子赤杀 , 弗忍书日 , 痛其祸也;子般杀 , 而书乙未 , 杀其恩也 。 屈伸之志 , 详略之文 , 皆应之 , 吾以其近近而远远、亲亲而疏疏也 , 亦知其贵贵而贱贱、重重而轻轻也 , 有知其厚厚而薄薄、善善而恶恶也 , 有知其阳阳而阴阴、白白而黑黑也 。 百物皆有合偶 , 偶之合之 , 仇之匹之 , 善矣 。 诗云:'威仪抑抑 , 德音秩秩 , 无怨无恶 , 率由仇匹 。 '此之谓也 。 然则春秋义之大者也 , 得一端而博达之 , 观其是非 , 可以得其正法 , 视其温辞 , 可以知其塞怨 , 是故于外道而不显 , 于内讳而不隐 , 于尊亦然 , 于贤亦然 , 此其别内外、差贤不肖、而等尊卑也 。 义不讪上 , 智不危身 , 故远者以义讳 , 近者以智畏 , 畏与义兼 , 则世逾近 , 而言逾谨矣 , 此定、哀之所以微其辞 。 以故用则天下平 , 不用则安其身 , 春秋之道也 。
春秋之道 , 奉天而法古 。 是故虽有巧手 , 弗修规矩 , 不能正方圆;虽有察耳 , 不吹六律 , 不能定五音;虽有知心 , 不览先王 , 不能平天下;然则先王之遗道 , 亦天下之规矩六律已!故圣者法天 , 贤者法圣 , 此其大数也;得大数而治 , 失大数而乱 , 此治乱之分也;所闻天下无二道 , 故圣人异治同理也 , 古今通达 , 故先贤传其法于后世也 。 春秋之于世事也 , 善复古 , 讥易常 , 欲其法先王也 。 然而介以一言曰:"王者必改制 。 "自僻者得此以为辞 , 曰:"古苟可循 , 先王之道 , 何莫相因 。 "世迷是闻 , 以疑正道而信邪言 , 甚可患也 。 答之曰:"人有闻诸侯之君射狸首之乐者 , 于是自断狸首 , 县而射之 , 曰:'安在于乐也?'此闻其名 , 而不知其实者也 。 今所谓新王必改制者 , 非改其道 , 非变其理 , 受命于天 , 易姓更王 , 非继前王而王也 , 若一因前制 , 修故业 , 而无有所改 , 是与继前王而王者无以别 。 受命之君 , 天之所大显也;事父者承意 , 事君者仪志 , 事天亦然;今天大显已 , 物袭所代 , 而率与同 , 则不显不明 , 非天志 , 故必徒居处 , 更称号 , 改正朔 , 易服色者 , 无他焉 , 不敢不顺天志 , 而明自显也 。 若夫大纲 , 人伦道理 , 政治教化 , 习俗文义尽如故 , 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 , 无易道之实 。 孔子曰:'无为而治者 , 其舜乎!'言其王尧之道而已 , 此非不易之效与!"问者曰:"物改而天授 , 显矣 , 其必更作乐 , 何也?"曰:"乐异乎是 , 制为应天改之 , 乐为应人作之 , 彼之所受命者 , 必民之所同乐也 。 是故大改制于初 , 所以明天命也;更作乐于终 , 所以见天功也;缘天下之所新乐 , 而为之文 , 且以和政 , 且以兴德 , 天下未遍合和 , 王者不虚作乐 , 乐者 , 盈于内而动发于外者也 , 应其治时 , 制礼作乐以成之 , 成者本末质文 , 皆以具矣 。 是故作乐者 , 必反天下之所始乐于己以为本 。 舜时 , 民乐其昭尧之业也 , 故韶 , 韶者 , 昭也;禹之时 , 民乐其三圣相继 , 故夏 , 夏者 , 大也;汤之时 , 民乐其救之于患害也 , 故頀 , 頀者 , 救也;文王之时 , 民乐其兴师征伐也 , 故武 , 武者 , 伐也 。 四者天下同乐之 , 一也 , 其所同乐之端 , 不可一也 。 作乐之法 , 必反本之所乐 , 所乐不同事 , 乐安得不世异!是故舜作韶而禹作夏 , 汤作頀而文王作武 , 四乐殊名 , 则各顺其民始乐于己也 , 吾见其效矣 。 诗云:'文王受命 , 有此武功;既伐于崇 , 作邑于丰 。 '乐之风也 。 又曰:'王赫斯怒 , 爰整其旅 。 '当是时 , 纣为无道 , 诸侯大乱 , 民乐文王之怒 , 而歌咏之也 。 周人德已洽天下 , 反本以为乐 , 谓之大武 , 言民所始乐者 , 武也云尔 。 故凡乐者 , 作之于终 , 而名之以始 , 重本之义也 。 由此观之 , 正朔服色之改 , 受命应天 , 制礼作乐之异 , 人心之动也 , 二者离而复合 , 所为一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