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中国人为何讲究“少年学儒、中年入道、晚年礼佛”?有一点太关键
文章插图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是世界五大宗教之一。其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青年人$中国人为何讲究“少年学儒、中年入道、晚年礼佛”?有一点太关键】
文章插图
现今,随着国学的兴盛,近些年来出现了“年轻人学儒教,中年人入道教,老年信佛教”的说法。笔者个人认为,这种说法还是比较有道理的,至少“三教”的思想刚好对应了人生的三大阶段,接下来,笔者就一一诠释下其中的道理。
文章插图
首先、就是年轻人学“儒教”。千百年来,儒门子弟一度成为读书人的代名词。封建时代,每个读书人以“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己任,用十年的时间积累知识、完善修养,最终,在科场上以“学而优则仕”来证明自己。身为身负希望的年轻人,自当充满理想与斗志,积极为国家做贡献。在儒学思想中,有太多励志且劝青年人上进的话,在此首推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积极的悲观主义思想,一度成为读书人发奋救国的人生信条。根据世卫组织所划分的年龄阶段,人在青春期乃至四十四岁这段时间,皆可称之为“青年”。因此,在度过四十四岁生日之前,青年人应像朝阳一样发愤图强,以最饱满的斗志完成人生赋予的种种挑战。
文章插图
其实、便是中年人入道教。当然,这里的“入”未必指“皈依”,而是接受道教思想。虽说古有“四十不惑”的说法,但大多数中年人都有这样的困惑:我这半辈子所做的一切究竟产生了哪些价值?我的毕生追求究竟是什么?年轻时难免会将物质作为提高幸福指数的资本,但人到中年以后,便会发现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不光是现代人,其实,古人亦有类似的困顿。曾国藩四十六岁那年回到故乡守孝,正所谓人走茶凉,皇帝和满朝文武的冷淡让曾国藩觉得十分郁闷,无法排解的他经常将这份郁闷发泄在家人身上。不过,没过多久他便开始自我反思,回顾这半生自己操持的信条究竟是否恰当。最终,他以道家思想开示了自己:“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一点,在曾国藩留下的书信中一览无余:“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显然,曾国藩顿悟了,他明白自己之前的做法大错特错。曾经的他锋芒毕露,人至察则无徒,是以在今后的岁月里,要学会以柔克刚。所以,从曾国藩的身上,我们或可学到人到中年“不惑”的方式,那就是参考道家或道教思想,更圆滑地考虑问题。除此之外,道家思想还教会人们如何淡泊名利,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不论走过的路是顺风顺水还是惊涛骇浪,走完了半程的人总会有数不清的感悟。只有经历了无知无畏的青葱岁月,才明白平淡是真的道理。
文章插图
最后、就是老年人信佛教了。与上文中的观点类似,这里的“信”未必是“皈依”,而是借鉴佛教的精华思想处事。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过上了“佛系人生”,以为自己能无喜无悲无欲无求,其实,这反倒是有害的,是一种逃避现实的表现。修习佛法靠的是悟性,也就是佛教思想中的“慧根”。这份悟性未必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生平经历获取的。小小的年纪自诩看破红尘,殊不知这正应了“井底之蛙”的寓言,婆娑世界的苦难都还没经历过,哪来的感悟呢?相比之下,老年人无疑最适合学佛的。因为,佛教思想能够让人“放下”,达到身心宁静的效果。“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句话虽然是儒家的孔圣人提出的,但却是在告诫老年人要抛却欲望与得失。依旧以曾国藩为例,他晚年亦开始接触佛学思想,追求“花未全开月未圆”的境界。显然,这在争强好胜的青年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正因为看淡了功利,曾国藩才会欣赏到存在缺陷的美才是最真实的美。
- 起源@龙神话:龙的起源从何而来,为何东西方的龙有如此巨大的差异?
- 翡翠|木那为何又称至尊木那?这个场口的翡翠原石,如何挑不易上当?
- 全真!都是王重阳传人,为何周伯通那么厉害,全真七子却个个都是脓包呢
- 如来!五行山都没要孙悟空的性命,为何银角大王的三座山压得他口吐鲜血
- 如意金箍棒&孙悟空为何拒绝水战?你看须菩提祖师当年警告过他什么?
- 太上老君&猪八戒唯一打死的妖王是谁为何孙悟空听到他的名号大怒
- 林冲#高俅父子被杀前,林冲为何将二人披红插花、木塞衔口!
- 小蹄子!贾琏和平儿抢多姑娘的一缕头发时,为何把骂平儿是个“小蹄子”
- 货币|古代贝壳是通用货币,为何穷人不去海边捡贝壳致富?原因很简单
- 王夫人&探春是人见人爱的玫瑰花,为何王熙凤那么畏惧她有两个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