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孙|在岭南“遇见”包公( 二 )


后世子孙仕宦 , 有犯赃滥者 , 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 , 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 不从吾志 , 非吾子孙 。 仰珙刊石 , 竖于堂屋东壁 , 以诏后世 。
千百年来 , 作为历史名臣、清官代表 , 包拯之名成为清廉的象征 , 在社会享有盛誉 。 人们广泛传诵他的事迹 , 并加以理想化和艺术化 , 衍生出许多轶闻传说 。 南宋时就有了以包拯为主题的故事和戏曲 , 元杂剧中更有大量的包公戏 。 因为以龙图阁直学士职名任权知开封府 , 世称包龙图 , 有小说《三侠五义》(评书《龙图公案》)流行 , 遂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 一个“青天大老爷”为民除害、不畏强权的各种故事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 民间将他奉为神明 , 认为他是奎星转世 , “包青天”的形象深入人心 , 历久弥新 。
包拯的为人为官是成功的 , 但由端砚而生的流弊 , 却似乎不见匡正之效 。 在他离端州任几十年后 , 苏轼途经端州 , 看到的采砚场面依旧十分壮观:石工“千夫挽绠 , 百夫运斤 。 篝火下缒 , 以出斯珍” 。
端砚作为贡品的历史 , 在800多年后 , 洋务派代表人物张之洞刻石告示 , 才宣布结束 。
【子孙|在岭南“遇见”包公】古人赞赏砚台 , 有“玉德金声”之说 。 包公与端砚的故事 , 在端州、在历史上留下了人格的玉德金声 。 我不是史学家 , 没有能力谈论历史人物之于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 仅就个人修为而论 , 我以为 , 包公的清正严明无论如何是可贵的 。 唯愿这样的品格不仅仅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说 , 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常态 。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11日 15版)
作者:陈世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