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且进一杯新岁酒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一首以春节家宴为主题的诗中写道:“岁盏后推蓝尾酒 , 春盘先劝胶牙饧 。 ”“蓝尾酒”一作“婪尾酒” , 指的是当时轮流斟饮的习俗 , 巡至最后一位称为“蓝(婪)尾” , 需要饮三杯 。 关于这一名称 , 古代有一种解释是“得酒最晚 , 腹痒于酒 , 既得酒巡匝 , 更贪婪之” 。 “胶牙饧”是用麦芽制成的糖 , 甜度不如今人习惯吃的蔗糖 , 但黏性很大 , 古人在春节时请年长者先吃 , “取其坚固如胶” , 祈祷老人吃了这种糖后牙齿会更结实 , 当然现代人都知道 , 吃糖对保护牙齿只能起到反作用 。
唐人春节时所饮的酒有讲究 , 最知名的为“屠苏酒” , 在正月初一早晨阖家饮用 。 关于“屠苏”的含义 , 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 有的从字面定义:“屠也 , 言其屠绝鬼气 , 苏者 , 言其苏醒人魂 。 ”也有的说法认为 , “屠苏”是一种类似于草屋的建筑 , “昔有人居草庵之中 , 每岁除夜 , 遗闾里一药贴 , 含囊进井中 , 至元日取水 , 置于酒樽 , 合家饮之 , 不病瘟疫” , 后人不知道这位赠药的世外高人的名字 , 就用他居住的“屠苏”来给药酒命名 。 还有的古籍里将“屠苏”定义为一种特殊的阔叶草 , 引申为建筑的名称 , “画于屋上 , 因草名以名屋” 。 但关于屠苏最常见的解释是一种“复合型”药酒 , 古代的医学典籍里对此配料介绍甚详 , 主要包括大黄、白术、桔梗、蜀椒、菝葜等多种中药 , 将各种药材在十二月的晦日装入布袋中 , 沉到井底 , 正月初一日出时取出放在酒里煮沸 , 全家老少面向东方轮流饮用 , 认为有除病避疫的功效 。 煮过酒的药渣还要投回井中 , 起到给井水增加“药效”的作用 , “岁饮此水 , 一世无病” , 包含着在医学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健康平安的希冀 。 到了宋代 , 药铺里将制作屠苏酒的药材做成了能随身携带的“屠苏袋” , 用五色线结成“四金鱼同心结子”“百事吉结子”等装饰 , 人们将它悬在额头上 , 认为能够驱逐邪气 。
此外 , 唐诗中也有除夕饮椒柏酒的记载:“旧曲梅花唱 , 新正柏酒传 。 ”这种酒起源自汉代 , 是春节时进献给家中长者的祝寿之酒 , “辟一切疫疠不正之气” 。 它的做法比屠苏酒更简单 , 将柏树叶、花椒浸在酒中即成 。 古人认为“椒乃玉衡星精 , 服之令人体健耐老 , 柏乃百木之精 , 为仙药能伏邪鬼” 。 正月初一全家团聚的筵席 , 别名“椒花筵” , 起源自魏晋时刘臻妻陈氏在新年时作的《椒花颂》:“美哉灵花 , 爰采爰献 。 圣容映之 , 永寿于万 。 ”因此新年祝词也叫“椒花丽句” 。
【定义|且进一杯新岁酒】唐代在正月初一饮酒时 , 惯例是座中年纪最小者先饮 , 其中的含义不无感伤:“小者得岁 , 故先酒贺之 , 老者失时 , 故后饮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