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帖!王羲之这943字,是草书界的“无上范本”
在没有深入接触书法的朋友的认知当中,总会以为好的书法就是工工整整,写得像“印刷体”一样,这才算好书法。
而草书或者部分行书,写的一般人都看不懂,这样的字便没有存在的意义。其实书法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贵族艺术”或者说是一种“士大夫”的艺术,因为只有在“士大夫”阶层的人才有机会接触到并能够学习真正的书法。
我们纵观历代书法大家,除了清代个别的碑学大师来自底层之外,其余不是高官厚禄者,便是达官显贵者,我们几乎找不出一个从平民阶层出来的书法家,这是书法本身的独特属性所决定的。
【 法帖!王羲之这943字,是草书界的“无上范本”】在魏晋时期,人们日常交流的常用字体,乃是草书,所以作为一种通行的字体,在读书人的群体当中,几乎无人不通,无人不晓,而对于当代人来讲,已经没有了这种交流环境,人们日常接触到最多的书体乃是“电脑体”以及“印刷体”,所以会在潜意识当中认为,优秀的书法其实应该如此。这自然是大谬!
王羲之在梁武帝时期便已经确立了在书坛的地位,他的法帖从梁武帝时代就开始搜集,到了唐太宗年间依旧如此,在皇家的内库当中,网罗了3000多件王羲之法帖。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法帖,乃是在公元347-361年,也就是王羲之从44岁到58岁,这14年当中,王羲之写下的17封书信。这17封书信总计943字,乃是草书界的“无上范本”,被奉为“书中龙象”!
学习草书,《十七帖》是每一个人都绕不过去的一件经典法帖,《十七帖》在草书上的地位就如同《集王圣教序》在行书上的地位一样,字字堪称模范,字字如同教科书一般。
后世的草书大师无不是从《十七帖》里面汲取营养,然后卓然成家的。《十七帖》之所以比其他的草书法帖高明的原因乃是它“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的气象,无丝毫狂怪之气,中正而平和,且又不失变化,这本帖就好比汪洋大海,后世学书者,任取一瓢便足以受用终身了。
大儒朱熹曾经这样评价《十七帖》道:
“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其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者。”
这便是《十七帖》从容之气象品格,唐太宗评价其章法为:
“烟霏霹结,状若断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
意思是笔意绵绵,势力超绝。但唯一可惜的地方是《十七帖》传世仅为刻本,没有墨迹本,这对于初学者而言是大为不利的,启功先生曾经说过,临摹刻本要有“透过刀痕见笔痕”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则很容易走弯路。
所以初学者学习《十七帖》,最好是学习历史上最为经典的墨迹临本。这件《十七帖》,苏东坡临摹过,只可惜行笔悠游精神气格很像,但是用笔之法与结字之法与右军相去甚远,不宜初学。
元朝的康里巎巎临摹过,其点画精微,用笔爽利,不足之处是用笔上颇有俭省,意趣更是与原帖相差较大。明代的胡正、项元汴、董其昌皆有临本传世,但只可惜面目气格与原贴相差甚远。
而历史上最佳的临本乃是朱大有临的《十七帖》,无论在用笔、结字之法和章法气息,能够完全贴合晋人,若是直接看他的临本,满满的皆是晋人意趣,你会难以想象,这个临本是出自明朝人之手。
朱大有在书法史上寂寂无名,但他临摹的《十七帖》却成为了书法史上至为经典的临本,为后世所仰望。
朱大有临《十七帖》
文章插图
宋拓《十七帖》
- 米芾&书法中的意趣和率真是最高境界,米芾这三种方法值得学习!
- 百姓@一首诗四十个字道尽百姓苦楚,感动一代帝王,这是什么诗
- 中国诗词&妥妥的拿捏住了!《元夕之约》这波中国式浪漫太绝了
- 姨哥@(故事)我已经发了誓,经历这些事,这辈子不和亲戚“做生意”
- 饵料|初春钓鱼要想渔获好,需明白4钓4不钓;这种天气出钓,新手也爆护
- 戴宗@水浒传中,李逵为何会那么残暴?你看时迁的这句评价,说到根上了
- 清晰版@赵孟的行书《王羲之轶事帖》,清晰版欣赏,这才是真正的书法
- 一个字@他主张写小字先练大字,来看看他写的楷书,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 希尔曼&拯救“强迫症”,这些排列整齐的图案,让人看完浑身舒爽
- 3d&这才是裸眼3D画,让人怀疑自己的眼睛,其他的立体画都弱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