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海口2月15日电(采访人员周慧敏、王军锋)在厚厚的一沓窗花纸上 , 邹宏达一手拿着小钢锉 , 一手拿着锤子 , 敲敲打打之间 , 镂空的“福”字窗花就成形了 。
在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白延村村委会 , 73岁的邹宏达因花灯制作远近闻名 。 他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自学花灯制作手艺 , 40多年来一直延续着传统工艺 , 花灯基本构造不变 , 灯窗上的吉祥语“福”“喜”以及“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等字样都沿用了下来 。
本文图片
花灯手艺人邹宏达正在整理拓印板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周慧敏 摄
在海南文昌 , 春节期间 , 尤其是临近元宵节 , 当地人有“送灯”的传统习俗 , 已流传百余年 ,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期望 。
傍晚时分 , 村里男女老少慢慢聚到一起 , 开始点燃一盏盏形状各异的花灯 。 随着锣鼓声响起 , 孩子们提着小花灯 , 大人们用竹竿抬起传统花灯 , 开始了“送灯”巡游 , 非常热闹 。 这一重要民俗活动得以延续的背后 , 是花灯手艺人的默默坚守 。
每年春节前后是邹宏达最忙碌的时候 , 几乎每天都要忙到深夜 , 有时一天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 。 今年邹宏达共制作了500盏左右的花灯 , 预订的村民来自本镇和邻镇的120多个村庄 。
本文图片
当地村民在参加“送灯”活动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周慧敏 摄
制作一盏花灯主要有三大工序:搭灯架、打灯窗和糊灯纸 。
邹宏达介绍说 , 用来搭灯架的竹子很有讲究 , 一般选用生长两年左右的竹子 , 太嫩容易收缩 , 太老容易折断 , 而且竹子裁剪的尺寸越精准越好;打灯窗关系到图案设计 , 一般选择对称的图案 , 这样光从里面透出来的效果更好;糊灯纸的工艺现在有了改进 , 以前都是拿浆糊来糊 , 新制作的浆糊过一夜就变硬了 , 现在用胶水粘效率很高 。
在邹宏达眼中 , 传统花灯最讲究光和灯窗之间的关系 , 光从灯窗纸里射出来 , 从而产生一种美感 。 “光从灯窗纸里透出来的那种韵味是民间传统工艺的内涵 , 现在城市的灯展大多是外观好看 , 缺少了那种韵味 。 ”他说 。
本文图片
这是邹宏达制作的花灯局部 。 新华社采访人员 周慧敏 摄
制作花灯费时费力 , 附近其他做花灯的老人慢慢都放弃了 , 只有邹宏达至今仍在坚持 。
邹宏达做花灯一年收益有七八万元 , 够全家人的日常开销 。 然而 , 这么多年坚守的背后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
【|海南花灯手艺人40年坚守:让民俗传承下去】“送花灯是我们民间的一种习俗 , 如果没人做花灯 , 人们就不能‘送灯’了 , 传统民间习俗就断了 。 ”除了一份收入保障 , 邹宏达制作花灯最朴素的愿望就是希望民间传统能够传承下去 。
如今 , 邹宏达的儿子、儿媳和两个孙女也和他一起做花灯 。 “现在老了 , 比不上年轻力壮的时候 , 但还可以继续再做四五年 。 ”邹宏达说 。
- 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邀请市民云上闹花灯、点亮中轴线
- 手艺人@厉害了!常山手艺人雕出了“冰墩墩”和“雪容融”
- 雪容融!衢州手艺人在蛋壳上雕出“冰墩墩”和“雪容融”
- 老手@曾是“铁饭碗”的6种老手艺人,一人养活全家,如今却逐渐消失了
- 传承|全球连线 | 海南花灯手艺人40年坚守:让民俗传承下去
- 台湾|海峡两岸灯艺大师互送元宵祝福:花灯非常漂亮,期待一起赏灯
- 珐琅$湖北南漳:民间手艺人的“珐琅情”
- 卖货郎!农村的“6种”手艺人,曾经为人们所追捧,现在却看不见了
- 三亚!海南三亚:国风古韵闹元宵
- 花灯!同根同源 共盼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