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慎独”是很多人的座右铭,为什么要慎独,原因是什么呢?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我国古籍经典《中庸》思想,前面我们介绍了“中庸”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接下来,我们继续介绍这一章的其他内容。“君子慎独”这是很多人的座右铭,但是你真的明白,为什么要慎独吗?



儒家思想&“慎独”是很多人的座右铭,为什么要慎独,原因是什么呢?
文章插图

儒家思想推崇,真正的君子,即便要在独处的时候,也要严格严于律己,这是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道德品质。前面我们说了,天命就是天性,遵循天性而行就是道,遵循道来修养自身就是教。换句话说,道是事物固有的天性,和事物无法分离的,就像一个人和自己的影子一样,这就是“可离,非道也”。
也就是说,事物都有固有的天性,人也一样,这种天性就好像一种天的命令一样,是一种最高的原则,我们必须要遵守,时刻要遵道而行,不能偏离,这才是真正的圣人君子。所以,《中庸》说,真正的君子,需要“慎独”,因为即便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在没有人听到的地方,在独处的时候一定要慎重,要严于律己,慎独才是一个人自律的最高境界。


儒家思想&“慎独”是很多人的座右铭,为什么要慎独,原因是什么呢?
文章插图

慎独除了体现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以外,其实还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人的道德感,是来自于人的一种本性或者天性,跟人的理性是没有关系的,这种本性是天所赋予的,这种天性在人身上会体现为一种“仁”。所以,“仁”是一种天赋的道德感,《中庸》第20章说“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意思是说,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天道,遵循天道就要从仁义做起。而“仁”其实就是儒家思想,尤其是孔子和孟子道德思想的核心关键字。
我们之前在《孟子》系列里面也介绍了很多关于“仁”的内容。而《中庸》里面,把“天命、率性、修道、和行仁”结合起来,这里我们就找到了儒家思想的“仁”的出发点,其实来自于“天命”或者说“天性”,这是儒家思想道德的起源。简单来说,在儒家思想看来,人的道德品质,来自于人的一种天赋本能,这种本能是一种固有的天性,就像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恻隐之心是人的本性,每个人都有,而这种本性,就是“仁”这种道德品质的发端和来源。
人的道德感是来自于本性,而非来自于人的理性或者外在的环境等等因素,儒家思想或者说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西方的道德观就是非常不同的,在西方哲学里面,人的道德观更多强调的是理性的作用,而不


儒家思想&“慎独”是很多人的座右铭,为什么要慎独,原因是什么呢?
文章插图

是天性的作用,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西方哲学中关于道德起源的一些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一个不懂得道德知识的人,是没有办法做出道德行为的人,道德和知识,道德和理性是相关联的。苏格拉底还说:无知即罪恶。道德和理性,罪恶和无知产生了关联。在亚里士多德这里,道德和理性也是有关联的,亚里士多德说,过道德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道德是一种情感追求,也是一种理性的追求,他说道德的行为是一种合理的行为,还是强调了理性在道德中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慎独”是很多人的座右铭,为什么要慎独,原因是什么呢?
文章插图

在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的《人性论》里面说,人类的道德是来自于一种“效用”,也就是能提供人们的福祉,能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所以人们选择了大家都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严格点说,道德不是基于本能的情感,是基于理性的算计。后来英国哲学家边沁,继承并发扬了这种道德观念,创建了功利主义道德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