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禹|百年喉科外治法传承人:弘扬中医药文化 擦亮非遗“金字招牌”

“传承周氏喉科外治法老的手法的同时 , 我们也在探索如何与工业化手段相结合 ,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周氏喉科外治法 。 ”近日 , “周氏喉科外治法”第六代传承人周国禹接受采访时 , 如是表示 。
周氏喉科外治法 。受访者提供
2月9日 , 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 “周氏喉科外治法”入选 。 据悉 , 周氏喉科外治法创始于公元1868年同治七年 , 传承至今已150多年 , 传承七代且从未断续过 , 是福建民间中医喉科传承发展的一个缩影 。
坚持沿用古法制药
“父辈一直强调为医当怀有仁心 , 以医技普济众生 , 治病无穷富贵贱之分 。 ”周国禹说 , 他一直记着祖辈的遗训 , 立志将周氏喉科的“火种”广为播撒 , 延续不断 。
在“周氏喉科外治法”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侯德榜故居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室内 , 周氏喉散展列其中 , 这是周氏喉科的“明星产品” , 一直坚持沿用古法制药 。
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室内 , 周氏喉散展列其中遗保护传承工作室内 , 周氏喉散展列其中 。 叶秋云 摄
由于咽喉、口腔多为黏膜组织 , 血管神经丰富 , 痛觉明显 。 因此 , 组成喉散的药物必须用料上品、炮制得法、配伍精当、研磨细腻 。 据周国禹介绍 , 他71岁高龄的母亲至今坚守在制药一线 , 把关药品质量 。
每年立冬后 , 周国禹和弟弟、第六代传承人周国沁都会带着此前备好的8至10斤西瓜来到福州海拔较高的北峰山或是太湖镇 , 挖出西瓜瓢 , 用上品玄明粉重复提炼 , 最后放置在室外挂霜 , 以取得质地纯净、清凉甘润的西瓜霜 。
周国禹|百年喉科外治法传承人:弘扬中医药文化 擦亮非遗“金字招牌”
本文图片

第六代传承人周国沁正在制药 。 叶秋云 摄
“传统手法制作的西瓜霜 , 不仅要求温度低 , 还需要气候干燥等条件 , 近两年制作的西瓜霜都没有成功 。 ”谈及西瓜霜制作失败 , 周国沁表示 , 制作失败的西瓜霜不能用于制药 , 如今制作周氏喉散的西瓜霜只能用往年的存货 。
据了解 , 西瓜霜 , 仅仅是周氏喉散中的一味配药 。 之后 , 还需用上等黄芩、黄柏、大梅片(顶级冰片)等药物 , 经过选、煅、打霜、碾压、过筛等多道工序 , 封瓶备用 。
在工作室内 , 周国沁正用研船反复研磨药物 。 “小时候 , 奶奶让我们来研磨一组药物给五毛钱 , 当时可以吃两份扁肉了 。 ”忆及孩童时期的趣事 , 周国沁表示 , 每次手都磨出水泡来了 , 也乐此不疲 。
周国禹|百年喉科外治法传承人:弘扬中医药文化 擦亮非遗“金字招牌”
本文图片

第六代传承人周国沁正在制药 。 叶秋云 摄
周国禹告诉采访人员 , 为了提高效率 , 也试过用机器研磨药物 , 但效果总不及手工的好 。 如今大梅片极为紧缺 , 又没有替代品 , 仍他们坚持祖训 , 宁缺毋滥 。
周氏世代认为 , 唯有怀揣匠心 , 严格保证每味原材料的品质和每道工序 , 才能保证周氏喉散的功效 , 才能保证周氏喉科的风骨 。 “只有做到这两个保证 , 周氏喉科才能不断前进 。 ”周国禹如是表示 。
手握传承的“火种” 延续传统中医药文化
2月15日 ,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尤溪洲大桥北桥头德榜路的侯德榜故居开馆 。 台江区在故居内打造了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室 , 周氏喉科外治法、冷凝合香制作技艺等福建省、福州市非遗项目纳入其中 。
周国禹|百年喉科外治法传承人:弘扬中医药文化 擦亮非遗“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