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雨连江!王昌龄送别好友时写下诗篇,短短二十八字情景交融,读来余韵悠长( 二 )



诗人所在的润州在本就属于吴楚大地,他的朋友辛渐也是在“寒雨连江”前就到达了吴地的。王昌龄在第一首《芙蓉楼送辛渐》中写道:“丹阳城南秋海深,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如果将两首诗做一个前后对比的话,就会发现,两首诗中所写的不是同一时间,或许是辛渐早几天就到了江宁,他在江宁看望了王昌龄之后,两人一同又去了润州,在润州休整几天之后再出发去洛阳。
这样,在“寒雨连江”之前,王昌龄和辛渐两人都在润州芙蓉楼上,他们依依话别的同时,一夜寒雨洒在了吴楚大地上。
可想而知,他们二人在即将分别的当夜,难免有叙不完的别情,表不尽的离意,自然一时难以入眠。正因为因此,这连江寒雨,才被诗人听得一清二楚,这是极富诗情与诗韵的。







寒雨连江!王昌龄送别好友时写下诗篇,短短二十八字情景交融,读来余韵悠长
文章插图

这淅淅沥沥的秋夜寒雨之声,和好友之间绵绵细语、依依惜别的深情融合在一起。窗外天连水、水连天的寒雨,丝丝连绵不断,正与诗人由于多次贬谪而郁积的、剪不断的缕缕愁绪相印。
满天阴云迷雾,又在说明人世苍茫、谪居生活何处是尽头,这些都寓含在字里行间。诗人虽然没有明写离别的愁绪,但愁绪不言自明。
诗人不仅写到了“雨”,而且是“寒雨”,这就更加衬托出当时悲凉凄清的情景。在我们的传统诗词文化中,雨总是与凄清有着某种关联,雨声总会唤起人的心事,愁烦的心绪与雨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寒雨连江!王昌龄送别好友时写下诗篇,短短二十八字情景交融,读来余韵悠长
文章插图

如唐代诗人刘长卿《别严士元》诗中的“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南宋词人吴文英《踏莎行》词中的“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愁”;周紫芝《鹤鸽天》词中的“桐梧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蒋捷《虞美人》词中的“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而王昌龄却并没有采用写实的手法,表明他是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的,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江天的烟雨。
这是因为雨不仅能给送别带来一种凄清之感,而且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雨,就好像是朋友之间离别时说不尽的千言万语一样,离情与别绪在此时也被自然而然地渲染了出来。







寒雨连江!王昌龄送别好友时写下诗篇,短短二十八字情景交融,读来余韵悠长
文章插图

第二句“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一句扣住题旨,写得很平稳,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以及送别的情景。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
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独寂寥之情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不止是烟雨迷蒙中若隐若现的远山,还有眼前的浩浩荡荡奔流的江水,这样的情景是最容易引起人们别情似水的联想的。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上,诗人笔锋一转,将笔墨倾泻在对楚山的点染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







寒雨连江!王昌龄送别好友时写下诗篇,短短二十八字情景交融,读来余韵悠长
文章插图

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的话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