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锄禾日当午”的“锄禾”,应该怎么解释?学者:十人里当有九个错

“锄禾日当午”的“锄禾”,应该怎么解释?学者:十人里当有九个错
唐朝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其中不乏一些历代被人传诵的好诗。李绅的《悯农二首》之一“锄禾”就是一首家喻户晓的五绝诗,全诗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全诗仅以“锄禾”和“吃饭”两组画面,就告诉了人们一个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


齐民要术#“锄禾日当午”的“锄禾”,应该怎么解释?学者:十人里当有九个错
文章插图

文字十分浅显,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深入分析,但正是因为这首诗浅显易懂,大家都不予以深究,于是其中一个特定的农业用语“锄禾”,就长期被忽视了。
而历来对这首诗的注释,都把注意力放在了其思想性上,即着重分析李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粮食的珍惜。
对这首诗的解释,许多诗歌鉴赏—类的书中释“禾”为“禾苗”,这自然是望文生义,所以十个人里有九个人理解错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锄禾”就是给粟的植株锄草。而粟即北方的谷子《悯农》诗中的“禾”是一个专名,不是泛指。“锄禾”和“种禾”、“获禾”一样,是北方固定的农业用语在诗歌中的反映。
先说“禾\"。
“禾”在甲骨文中画的就是一株粟的植株的全貌,是象形字。甲骨文中的“禾”就专指粟,而粟就是北方的谷子,谷子去壳后即为小米,汉代的“禾”仍然专指粟。《说文》释“禾”为“嘉谷也”。
“禾”所结的籽实则为粟,粟最初只有北方才有,南方种植的粟都是从北方传来的。


齐民要术#“锄禾日当午”的“锄禾”,应该怎么解释?学者:十人里当有九个错
文章插图

粟在唐宋以前的北方,一直是最主要的主粮,所粟曾被视为五谷之长,北方官员的俸禄也多以粟支付。
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秦律·仓律》记载“隶臣月禾二石”,就是指隶臣每个月的报酬为两石粟。
这种情况一直到唐代并没有改变,唐代全国所有的粮食品种,如麦、稻、黍、粟中,粟仍然是最主要的粮食。唐代的“禾”也仍然指粟。


齐民要术#“锄禾日当午”的“锄禾”,应该怎么解释?学者:十人里当有九个错
文章插图

再说“锄禾”。
“锄禾”是北方固定的农业用语,意为给粟锄草。许多农书都有记载。如《齐民要术》卷一《种谷第三》云:“锄不厌数,周而复始,勿无草而暂停。锄者非止锄草……锄得十遍,便得八米也。”
贾思勰讲的种谷就是指种粟,而锄禾要锄十遍,才能有好收成。
粟是北方的早地作物,所需要经常锄草,而且没有草的时候,也要锄禾,使土壤疏松。
“锄禾”、“种禾”、“获禾”和我们今天所说“拔秧”、“插秧”、“耘田\"、“割稻”一样,都是农业用语,但前专指北方粟的生产,后者则专指南方水稻的生产。


齐民要术#“锄禾日当午”的“锄禾”,应该怎么解释?学者:十人里当有九个错
文章插图

再回过头来看李绅的这一首诗,其实,李绅的《悯农》诗有两首,而且是连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即: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成”又作“收)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第一首诗中“春种一粒粟”,是指种禾,即种谷子。所以第二首诗中的“锄禾”,当然是指给粟锄草。
古人是将这两首诗作为一个整体理解的,李绅从南方来到北方,以《古风》求知正是凭借这两首诗。
但是到了全国中小学教材中,却莫名其妙地删掉了前面一首诗,于是对“锄禾”的理解就出现了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