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明代以前没有棉被,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冬的老祖宗真有才

神农氏以身尝百草,得万物之奇效,如此,百姓可食五谷,种桑养蚕,制其为布,裁剪为衣,蔽其体肤。传说中,神农氏一般指炎帝,华夏故事中,亦人人熟悉。然而人们虽有发明创造之技,明朝之前却仍然没有棉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有:“布衾多年冷似铁”的记载,此处的“布衾”便指的是棉麻等布料,并不是我们所谓的棉被。



寒冬@明代以前没有棉被,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冬的老祖宗真有才
文章插图

随着我国通信和公共交通的完善,我们很难想象古代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我们也很难想象“飞鸽传书”和“快马加鞭”之类的词背后意味着多远的距离和时间。虽然古代的气候与现在有所不同,但是中国北方冬冷夏热的基本规律是不会变的,同样,像电风扇和空调暖气等,古代人也是无法想象的,就连棉被这种普通人可以买来御寒的东西,在明朝之前也是没有的。对于富人来说,他们总有让自己的生活更舒适的方法,在古代,如果要去什么地方,他们会乘坐马车之类的交通工具,而普通人只有靠步行或者骑马。而在现代,这些富人会拥有私家车甚至私人飞机,而普通人则可以通过便利的公共交通去一些地方。



寒冬@明代以前没有棉被,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冬的老祖宗真有才
文章插图

而在冬天御寒方面,古代的富人会烧炉子买兽皮取暖,但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些不是他们买得起的,于是棉被的普及就对百姓来说非常有意义。即使没有“广厦”,一人一席棉被也可以让寒士们温暖一些。在明朝之前,棉花对人们来说真的只是一种花,是用来观赏的。据《宋史》记载,棉花传入中国是在宋朝末年的时候,起初在关中陕西一带的人们将它当做一种观赏性的植物种植,并没有人想到可以用它来御寒。而据《明史》记载,直到明朝的时候,这种蓬松的花才被朱元璋推广并强制要求做成棉被,才使得广大民众不再为过冬发愁,在明朝之前没有棉被,那个时候的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冬的呢?



寒冬@明代以前没有棉被,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冬的老祖宗真有才
文章插图

生火自然是许多人最先想到的取暖方式,毕竟在还没有发明电的年代,火不但是光源,也是一种热量来源。古代的富人家在冬天到来之前就会购买木炭来取暖,即使现在也会有一些农村家庭会这样过冬,在室内的炉子里点燃这些炭,靠着木炭燃烧释放的热量来维持室内温度。至于手冷的时候,他们会请工匠为他们制作精美的小暖炉捧在手里。同时,冬天人们不但需要取暖,更需要御寒,古代的富人也会买一些野兽的皮毛,买回来之后做成衣服或是披风。古人认为动物的皮毛非常保暖,于是有的人将狐狸腋下的皮毛制成衣服。但是野生的狐狸非常难以捕捉,并且每只狐狸腋下的皮毛都极为稀少,物以稀为贵,这样的衣服不只是在古代,即使是现在价格也不菲。【 寒冬@明代以前没有棉被,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冬的老祖宗真有才】



寒冬@明代以前没有棉被,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冬的老祖宗真有才
文章插图

古代大部分的穷人平时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烧炉子、买兽皮取暖。白居易就在自己的诗中描述过底层人民的生活,他的《卖炭翁》中就描述了卖炭翁的生活,辛苦上山砍来的柴火不舍得自己用来取暖,拿到街上去贩卖,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薄的上衣,可却期盼着冬天更冷一些,因为只有这样他的柴火才能卖的更多,才能不让家里人挨饿。就像《卖炭翁》里描述的情景,没有取暖的煤炭,贫困的卖炭翁一家该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呢?即使再贫困,古代的人们也会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保暖。没有煤炭,可以烧一些树枝和碎木取暖,没有狐狸的皮毛,可以用一些家畜的毛代替。古代的人平时会收集一些羊毛、鸭毛、鹅毛之类和狐狸的皮毛一样有保暖效果的东西,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再把它们填充到一般的被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