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唐代写中秋的名诗不多,白居易这首贡献了一个千古名句,流传很广
明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承载了很多情感,比如,明月常常承载着作者思乡怀人的感情,李白那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几乎是人人都能背诵的,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望月怀人的佳句,而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简直就是无道理的爱,连故乡的明月都比别处更美,诗人们对故乡的感情,由此足见。皎皎明月除了承载着思乡怀人的情感之外,常常也承载着诗人们感慨时间的无尽和人世的沧桑变化,李白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张若虚说“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明月的无穷与人世的短暂,引起人们无限的怅惘。
文章插图
白居易有一首诗,题目叫做《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八月十五中秋节望月感怀的“故事”。唐朝时的中秋节还不是普天同庆的节日,普通百姓并不重视,只有文人雅士、贵族官员,才会在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夜晚时赏月饮酒。因此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唐代专门吟咏中秋的诗词,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比宋代要少得多,这是因为唐代不如宋代那么重视中秋节,但白居易的这首《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却是唐代吟咏中秋的一首佳作,其中一联还成为了千古名句,堪称唐代最经典的中秋名句之一,引起后世无数人的共鸣。白居易在题目中特意点明“八月十五日夜”这个时间以及“望月”这一行为,足见他是有意为之的,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诗人因为望月,内心产生了波澜,引发了诗人内心的无限感怀。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前四句写今昔对比,看似有些唠叨的反复叙述“八月十五夜”,实则强烈突出了那种今昔反差悬殊极大的失望感、悲凉感。“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去年八月十五日夜的时候,诗人在朝廷举行的庆祝盛会上觥筹交错,曲江池畔、杏园旁边,何等意气风发,可到了今年八月十五日夜,诗人已不是座上宾,而是被贬客,在湓浦江边的小驿馆中,独自品味着孤独与凄凉。
文章插图
这种今昔对比带给人的情感落差,是非常鲜明的,也难怪诗中充满了苦涩的味道。诗圣杜甫也曾有一个今昔对比的名句,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若干时间以前,诗人就听说过登上岳阳楼遥望洞庭湖的奇景,然而直到今日才能有机会登楼,杜甫将人生的无常、生活的无奈,形象地浓缩在了这十个字中。白居易此处的今昔对比,同样起到了这种效果,而且比杜甫的更加直白,人生命运的无常和无奈,总是带给人无穷的感伤。接着一联是被后世称道的名句,“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向西北遥望故乡,但却找不到家的具体方位,人在东南已经看到月亮圆了好几次了。诗人由月色而想到故乡,不禁向着故乡的方向望去,可是路途遥远,无法确定故乡的所在,只能留下无尽的怅惘与凄苦,诗人的心境无疑是孤独且凄凉的,他心神不定的望向家乡,或许希望家乡的温馨可以驱走此时的失望,然而,这点愿望都没有实现,反而徒增凄苦。白居易这种真挚感情的表达,不就是每一个游子在外漂泊的心情吗?岁月蹉跎,人生转眼就是数年,望乡而不得归乡,那种漂泊无依之感,令人心碎。
- 李拯&晚唐才子的一首哲理诗,寄托遥深,字里行间流动着深沉的忧思
- 唐僧!《西游记》到底讲述的什么,你真的懂吗?
- 西游记@《西游记》为何先写孙悟空?既然是唐僧取经,为何不先写他?
- 珍珠&收藏界新宠儿唐卡,有多少人知道呢?
- 媳妇$婆媳问题自古便存在,这首唐诗只有4句,婆婆媳妇小姑却都在里面
- 构图#绘制唐卡的六个步骤
- 七律#刘长卿水平高超的七律,采用反跌手法,细腻生动,不愧为中唐才子
- 唐朝#他是唐朝书法家,在小楷的造诣上,柳公权和颜真卿不如他
- 千古绝唱&全唐诗仅存他一首诗,被欧阳修、王安石等人拿来写成了千古绝唱!
- 唐德宗$中唐萧何,书画名臣,韩滉画作里的人物、动物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