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原来抗日神剧里的“日式中文”是真实存在的!

“抗日神剧”在国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吧 , 什么“徒手撕鬼子”、“轻功躲子弹”、“手榴弹秒飞机”等等桥段真的是无法不封“神” 。 然而除了这些惊天剧情 , 我想让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剧中“日本人”所说的“日式中文”吧!“花姑娘的、大大的有!”、“你的 , 明白?” ,“米西米西”等等经典台词也是有点儿“余音绕梁”的感觉 。 似乎换一种“太君”的腔调 , 我们就可以和日本人沟通无阻 。 还有当年本山大叔的经典语录 : “hello哇 , 饭已经ok了 , 下来咪西吧 。 ”一句话里巧妙的融合里中英日三种语言的经典对话 , 也从那年的春晚开始 , 就鬼畜般的深深的印在了国人的脑海中 。 即使现在抗日剧中的日本人都已经逐渐讲起了真正的日语 , 但这种“日式中文”早已经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 成为大家乐此不疲的玩梗素材 。 然而回归真实的历史 , 事实上 , 这种“日式中文”却并不是胡乱编造的 , 而是真实存在过的!
语言|原来抗日神剧里的“日式中文”是真实存在的!
文章图片

影视剧不是凭空想象的【语言|原来抗日神剧里的“日式中文”是真实存在的!】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 , 大批日本人来到中国 , 期间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 在伪满洲国时期日本人大力推行日语教育 , 设立日文学校、将日语作为“官方通用语言” , 并在很多场合下规定不准使用中文交流 , 试图以各种方法奴化人民 。 但在另一边 , 大批日本人来临 , 翻译也只有一些高级官员才能配备 , 且日军在我国大陆地区时间相对较短 , 语言教育的成效十分有限 , 日常生活中的交流问题亟待解决 。 在这种集“政策”高压和交流难的双重作用下 , 一种不中不日的中介语言逐渐在我国东北地区产生 , 后来的学者将它称之为“协和语” 。 这就是我们在抗战剧里看到的“日本鬼子”的语言的原型 。
语言|原来抗日神剧里的“日式中文”是真实存在的!
文章图片

“协和语”如何说? 中文和日文本来是两门独立的语言 , 互通性很低 , 在当时的战时氛围中 , 互相语言不通的两国人不断进行交流 , 使得“协和语”逐渐在东北地区普及开来 。 中日文的共同点就是都有汉字 , “协和语”运用这一点 , 使双方不用经过学习也能实现交流 , 其语言习惯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日语汉读 “协和语”将日语中汉字词语的意思与中文汉字中的意思进行杂糅 , 日文的词汇 , 读的时候按照汉语读音 。 比如 , 将“客满”说成“满员”、“标题”说成“表题”、“愿望”说成“志望”、 电影院的“紧急出口”用“非常口”等 。
日语语法套中文单词 汉语的语法是主谓宾型 , 而日语是主宾谓型 。 “协和语”大多将句子原封不动套用日语语法 , 再将汉语生硬的融入进去 。 比如:
(协)你的 , 什么的干活 (中)你是做什么的
(协)他的姑娘的朋友大大的有(中)他有很多女性朋友
(协)这个我的不是 (中)这个不是我的
中日语杂糅 在日文语法框架下也会融入一些双方都简单易懂的日语单词 。 比如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よし(哟西)めしめし(米西米西) 等 。
(协)你的知道か (中)你知道吗?
(协)奥さん的生气有ぞ (中)你妻子会生气的
(协)你的力气大大的押す的好 (中)你用力推
历史印记无法抹灭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 , 国内开始了对“协和语”的清洗工作 。 1947 年东北物资调节委员会发行的《协和语与国语对照表》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