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仅三天可见》:看见姜思达

“人一想通 , 啥救都没有 , 就是自在 。 仅三天可见 , 我见到他了 。 我们可以彼此照顾 。 ”
有意思的是 , 相较于《仅三天可见》第二期节目中的“见到”池子 , 第一期节目中 , 姜思达在和谢娜的访谈中 , 如此评价池子:“我自己没有特别觉得够到位 , 然后也并没有存在说特别多的让我颇为意外的回答 。 ”
带着|《仅三天可见》:看见姜思达
文章图片

无论是从前两天的相处中 , 找到不同性格的嘉宾一对一采访的切入点 , 还是针对嘉宾带有主观倾向的犀利提问 , 姜思达都在用自己的视角 , 表达对嘉宾的看法 。 但在很多观众看来 , 《仅三天可见》反而是观众了解姜思达的一个窗口 。
敏锐的观察、犀利的提问、坦诚的做自己 , 《仅三天可见》里藏着“白眼名媛”姜思达的人生故事 。
洞察
在第二期播出的《仅三天可见》中 , 让大家捧腹大笑的池子 , 在姜思达的采访下 , 讲出了高中时候母亲患癌症的事情 。 姜思达对于人性的洞察 , 再一次得到了认证 。
第二期节目中 , 姜思达发现 , 池子在镜头面前更加地放松 , 并和试图在镜头前表现周全和圆满一面的自己做对比 , 由此找出了这期采访的主题——“池子的不周全背后的底气” 。
带着|《仅三天可见》:看见姜思达
文章图片

基于自己和池子“没有话题”的认知 , 第三天的采访中 , 姜思达选择以更直接的方式 , 表达对于池子前两天嘻嘻哈哈的看法 , 由此打开了池子的内心 , 挖掘到了隐藏在那个孩童池子背后的真情实感 。
这样敏锐的观察能力同样体现在姜思达和谢娜“没有特别觉得能够到位”的采访中 。 节目开头 , 姜思达便清醒地认识道:两人并不是平等互换的朋友关系 。 姜思达在此基础上提出第一期节目想要探寻的主题:“如果不记得她所谓帮你那件事 , 如果不记得她功成名就 , 你能否喜欢她?”
带着|《仅三天可见》:看见姜思达
文章图片

回顾姜思达在《仅三天可见》中的表现 , 他总能捕捉到嘉宾身上最独特的瞬间 , 观察到自己和访谈嘉宾在相处中存在的问题 , 并做最温柔的处理 , 挖掘到一定的真情实感 。
2
提问
发现明星真实的一面 , 是访谈类节目重要的突破口之一 。 杨澜曾写道:做访谈节目的人是以提问为生的 , 我们这辈子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提问 。 可以看到 , 绝大多数情况下 , 提问比答案更重要 。
相较于传统的采访 , 姜思达在《仅三天可见》中的采访 , 在掌握采访对象资料的基础上 , 更偏向于许知远的《十三邀》“带着偏见看世界”的风格 , 带着强烈的个人倾向色彩 。 且访问过程中穿插着大量主持人对受访者的感受及点评 , 完全不在镜头前避讳 。
两期节目的采访环节 , 均是从姜思达对于嘉宾充分的了解出发 , 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姜思达的主观感受 。 比如 , 针对谢娜的“你对所有人都愿意活跃气氛吗?” , “针对池子的“节目里的放声大笑几分是真几分是假?”
带着|《仅三天可见》:看见姜思达
文章图片

正是因为这样的采访 , 我们才可能看到平常节目中无法看到的一种关于自我的真正思考 。
带着|《仅三天可见》:看见姜思达
文章图片

带着|《仅三天可见》:看见姜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