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菊!青未了‖咏菊

《咏菊》清代:曹雪芹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这首诗出现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 薛蘅芜讽和螃蟹咏》里。这是《海棠诗社》的第二次活动,也是贾府表面上处于最鼎盛的时期,由史湘云和薛宝钗拟定题目,共十二道题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只“有顿饭工夫,十二题已全,各自誊出来,都交与迎春,另拿了一张雪浪笺过来,一并誊录出来”。众人看一首,赞一首,彼此称扬不已。李纨笑道:“等我从公评来。通篇看来,各有各人的警句。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既称第一,必有不俗之处,我们且来看一看,尝一尝。
先说几个字:欹,这里通作“倚”;毫端,是笔端;一从,就是自从。
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为了写菊,使黛玉像神魔附体似的,从早到晚激动不已,欲罢不能,只好绕过篱笆,来到假山旁边,斜靠在山石上,面对着菊花,专心致志地去构思、低吟。电影里有句台词叫“不疯魔不成活”,说的是唱戏入迷,如痴如魔,黛玉作诗便是如此,为了写好咏菊诗,她也入了魔,只有苦心作诗的人才有此真切的体会,潇湘妃子仅此一联就足以技压群芳。
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有了之前入魔般的准备,此刻便胸有成竹,于是提起笔来,一泻千里,把赞美菊花的秀丽篇章写了出来。但这还不够,她不止是笔端蕴涵着智慧对着秋菊临摹,就连口齿中也含着对秋菊的芳香对着月亮反复吟咏。我们可以体会到黛玉费尽心思赋得佳句时心里的喜悦与满足。
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笔锋一转,又回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绪之中:借颂扬菊花来抒发我愁怨的诗篇,又有谁能够理解我像素秋一样高洁的情怀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她自己的情怀,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
尾联“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又回到了咏菊的主题,自从陶渊明在诗歌中评说、赞扬菊花以后,千百年来菊花的不畏风霜、孤标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为人们所仰慕,所传颂,直到今天。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这一尾联,可谓奇思妙想的神来之笔了。
全诗起承转合酣畅淋漓,咏菊却不露菊,意在诗外,功夫在诗外,这才是诗词创作中的佳品。由此想到书中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那一节,黛玉是这样教的:“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又说:“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等香菱悟了数日,说起:“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黛玉便笑道:“这话有了些意思”
黛玉这些话,想来也该是曹雪芹的主张了,作诗诚然要以立意为先,否则便极容易落入俗套,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毛病是说不得要落下了。黛玉虽则在诗词上颇有才华,见解更为独到,但黛玉的性格却为我所不喜,她那过度的自尊自怜已经到了神经敏感的地步,旁人一句话甚而一个眼神都能叫她彻夜难眠反复琢磨别人的意图态度,我倒是挺佩服香菱这样略带温顺又不失主张的性子,当然还有她好学的态度,只要有心,何时都不晚,也不要怕出错出丑,古人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我也要说,没有哪个大文豪是一下生就知道挥毫泼墨的,文学的乐趣不在别人,在自己,千万不要为了迎合别人而创作,要像一丛秋菊,北风也罢,寒霜也罢,只管自己绽放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