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招,教你判定古钱币真伪!

十三招,教你判定古钱币真伪!

文章图片

十三招,教你判定古钱币真伪!

文章图片

十三招,教你判定古钱币真伪!

文章图片

十三招,教你判定古钱币真伪!
近年 , 古钱币珍稀价值不断攀升 , 目前市场来看 , 越值钱的物件 , 假的就越多 , 真品少见 , 那么 , 古钱币作假的方法到底有几种?关于古钱币应该如何辨别其真伪呢?





无论是收藏、还是研究钱币 , 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去伪存真的问题 , 古钱造假的方式有多种 , 常见的可分为三种:


1、翻砂法


翻砂法是我国古代铸币的主要工艺法 。 翻砂法又分为三种:


(1)用真钱当做母钱 。 此类假币的破绽是其钱的直径小于真钱 。 虽然同一种古钱大小不一的情况在历代也有所出现 , 但是 , 作为珍稀的钱币 , 大多铸造时间短、数量少 , 大小不一的情况出现的少 。


(2)自己雕刻样钱做母钱来翻铸假币 。 这种假币大多是照谱摹刻 , 很难做到一模一样 , 将假币的拓图同原图、原拓对比 , 会发现或多或少的破绽 。 这类假币主要的破绽是文字部分难以神似 。 另有些刻工不精者 , 刀刻痕迹会残留在假币上 。





(3)用普通真钱做母钱 。 这种方法制作的假币 , 只是在个别地方略加修整 , 一般是很难发现的 。 比如选用普通的大中通宝小平钱当做母钱制模 , 在背范上加刻京字变成少见的品种 , 这种容易使人上当受骗 。 此类钱币的鉴别方法 , 其一是从加工痕迹及锈色上辨别 , 其二是对照钱文及背文风格与真钱是否存在差异 , 形状及材质与真品的特征是否相符来鉴别真伪 。


2、改刻法


这种作伪的方法比较重要 , 就是将一枚普通钱币经过加工改刻之后 , 变成一枚珍贵的钱币 。 改刻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十三招,教你判定古钱币真伪!】(1)利用流铜进行改刻 。





(2)直接在钱币表面阴刻文字 。 出现阴刻文字的钱币大多是半两和五株钱两种 。


(3)对原有钱文进行改刻 。 这种改刻又可分为两种:一是对钱币面文的改刻;一是对钱币背文的改刻 。


3、嵌补法


嵌补法是钱币作伪的又一重要方法 。 传统所说作伪的挖补法、拼合法、打制拼合法等 , 可以嵌补法一言以蔽之 。


以上是古钱常见的造假方法 , 那么 , 我们在收藏过程中该如何辨别其真伪呢?古代货币种类繁多 , 今天小咚就先支十三招鉴别古铜钱的办法!


1、看铜质定真伪


古代铜钱的材质有青铜、白铜、红铜和黄铜四种 。 明代嘉靖以前铸钱材质一般都是青铜 , 少量白铜 , 红铜铸币辽代较多 。 青铜容易断裂 , 断裂面无铜色 , 而将断裂面在石头上摩擦后 , 铜色即显 。 黄铜铸币和铜雕母钱始于明代嘉靖 , 如果发现明代嘉靖以前的黄铜钱币或铜雕母钱 , 可判定是后铸无疑 。





2、听声音定真伪


古铜钱年代越久 , 钙化越严重 , 钙化后的铜钱失去铜的原声 , 用金属撞击声音沉闷 , 声音越小 , 时间越久 。 凡是发现声音尖高的古铜钱 , 说明没有钙化现象 , 可判定为新彷品 。


3、闻气味定真伪


古钱币真品由于长期埋入地下 , 生有锈色 , 出土时会带有一股纯正的泥土香味 , 没有别地异味 。 而假钱带有伪造的锈色 , 有刺鼻的胶水味、松香味、生漆味等怪味 。


4、观锈色定真伪


古铜钱停止流通后 , 存放不当会生锈 。 传世古铜钱锈层较薄 , 且锈在局部 , 钱面大部分呈古黑色 。 出土铜钱坑口不同锈色不同 。 土坑出土的铜钱 , 锈层一般较厚 , 锈在一起的铜钱叩开后 , 有“泛金”、“泛银”、“泛蓝”现象 , “三泛”现象是无法仿制的;


沙坑出土的铜钱 , 一般锈层较薄 , 钱面多生红黄锈;水坑铜钱锈色布满币面 , 呈墨绿色 。 古铜钱的锈是由内向外而生 , 行家称其为“发锈”、“贴骨锈” , 真锈是很难去掉的 , 凡是锈容易去掉的铜钱 , 可判定是赝品 。



(古币的暗红贴骨绣)


5、舌头舔定真伪


用舌头舔钱面 , 真品无味道 。 如果有酸味、苦味、涩味 , 可判定是人工做锈或作浆 , 必假无疑 。


6、比较定真伪


我国古铜钱都是手工铸造 , 每枚钱币之间多少都有一些差别 。 如果发现多枚钱币一模一样 , 分毫不差的古铜钱 , 可判定是现代工艺所为 。


7、水煮定真伪


古铜钱上的锈或绿或红 , 或黄或蓝 , 附着力极强 。 遇到锈色可疑的高古钱 , 放入沸水中煮20分钟后看锈色 , 如果锈色不变不脱的是真钱 , 变色脱锈的可判定是假货 。


8、针扎定真伪


古铜钱的真锈比较坚硬 , 用针用力下扎而不入不立 。 如果是人工用粘合剂做作的假锈 , 具有软性 , 用针很容易扎入 , 针立而不倒 。 凡针立于锈上的铜钱 , 可判定是赝品 。


9、掂量定真伪


古铜钱用手掂量 , 感觉轻飘飘的 , 因为真钱钙化、氧化后密度小 。 新铜翻铸假币密度大、比重大 。 凡是有压手感的古铜钱 , 多数可判定是新铸品 。





10、看大小比重定真伪


古铜钱的大小 , 轻重千差万别 , 很难说清规制 , 但从普遍性分析 , 也能悟出一般规律 。 如战国“半两” , 大部分直径3.2厘米左右 , 重5.4—7.4克不等;秦“半两”大部分直径在2.5—2.8厘米之间 , 重3—6克左右;汉“五铢”大部分直径在2.4—2.6厘米左右 , 重3.2—3.6克之间;唐代“开元通宝”大部分直径在2.4—2.5厘米之间 , 重3.8—4.2克左右;宋代小平钱多数直径在2.4—2.5厘米之间 , 重3.4—4.2克左右 。 近年专家研究发现 , “半两”钱直径凡是超过4厘米以上的 , 均为伪作 , 小平钱超重和超大的 , 真品少见 。


11、水洗法测试


将被测试的钱币放入清水中 , 数日后取出 , 附着在钱币上的泥土、油污、浮锈便会脱罗 。 假币上的作伪之处 , 也很容易发现 。


12、形制辨真伪


从形制上兼备古钱币的真伪 , 即是从造型机构、铸造工艺、币材成分和钱文上去做一一鉴定 。 看一枚古钱币与其时代特征差异的大小 , 差别过大 , 就要注意是否伪品 。





古钱币的真品钱文、图案、轮廓和穿孔都非常清晰、规矩、表面的自然磨损和撞击伤痕呈不规则分布 , 伪币制作粗糙 , 钱文、图案、轮廓模糊不清 , 多有沙眼和气孔 , 表面磨损和撞击伤痕有规则 , 或没有磨损和伤痕 。


13、字迹磨损分辨


假币的字迹一般模糊 , 而真币适用时间长了 , 经过长期磨损 , 字迹也回变得模糊 。 在这种情况下 , 就要靠参照钱体铜质磨损情况来看 。


真币出现字迹模糊 , 通常是大面积的 , 同时 , 钱体也会受到很大的磨损 , 即字迹的模糊程度与钱体的磨损是同步的 , 而假币通常是钱体完整 , 铜质较新 , 字迹却模糊不清 。


鉴定钱币 , 钱穿即钱币的方孔也是应注意的地方 , 这是作假者往往忽略的地方 , 古代的钱币加入商品流通领域之后 , 人们使用时是用绳索之类的工具将钱币串在一起的 , 所以 , 随着钱币流通时间的增加 , 钱穿经自然磨损已不再像新出炉的钱币那样棱角分明了 , 有的甚至会造成钱穿变形 。 伪钱却不同 , 钱穿方整有棱 , 留有新锉痕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