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搪瓷之美·兰州记忆

白底粉边的画纸上,红的芍药、紫的菊花、黄的太阳花,像乡间女子的绣品一样充满活力和喜悦;那个年代最常见的红双喜,旁边环绕着色彩缤纷的彩蝶,再映衬以绿叶红花,朴实、欢庆;天边瑰丽的晚霞,远处的工厂,近处的河流、村居,让人想起陶渊明的诗: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眼前一件件搪瓷制品底稿上的生动画面,浓浓的年代感扑面而来。
兰州@搪瓷之美·兰州记忆
文章插图

兰州@搪瓷之美·兰州记忆
文章插图

新春伊始,兰州市博物馆展出了100多件搪瓷艺术底稿和实物,成了人们追忆往昔、重拾记忆的“网红打卡地”。这些由甘肃三木自行车博物馆收藏、兰州搪瓷厂设计师于上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手绘的搪瓷艺术底稿,题材多样,涉及花鸟、人物、客轮、军舰等等,图案造型美观、色彩绚丽,生动地再现了那个年代的美。
兰州@搪瓷之美·兰州记忆
文章插图

兰州@搪瓷之美·兰州记忆
文章插图

当年工业发展的盛况和农村建设的图景跃然眼前。印着“荣获铁道部红旗奖-兰州机车厂”“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甘肃农业机械厂”“兰州电机厂先进铸铁技术奖”的搪瓷缸子,不禁让人想起当年工人热火朝天争当先进的激情。
兰州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在那个火热的年代,1956年,兰州搪瓷厂的前身——上海勤丰搪瓷厂,由上海西迁而来。
兰州@搪瓷之美·兰州记忆
文章插图

兰州@搪瓷之美·兰州记忆
文章插图

现代钢铁搪瓷输入中国,始于清朝光绪年间。清光绪四年(1878年),奥地利第一次将搪瓷制品输入我国,因此搪瓷也被称作“洋瓷”。
搪瓷自传入中国后,便广受人们喜爱。搪瓷制品以茶杯、碗盘、面盆、痰盂等各种不同的形式,广泛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自上世纪50年代起,搪瓷还承载着不少文化含义,记录着特定年代的文化信息。
然而,2000年前后,不锈钢、塑料等产品开始抢占原先的搪瓷制品市场,搪瓷产业无论在生产、用途,还是在审美上都逐渐失去优势,慢慢被新兴的工艺取代。
2003年,辉煌了40多年的兰州搪瓷厂停工。搪瓷从此也逐渐淡出兰州人民的视野。
【 兰州@搪瓷之美·兰州记忆】兰州@搪瓷之美·兰州记忆
文章插图

兰州搪瓷厂虽然不在了,但在甘肃三木自行车博物馆负责人柴林看来,这些搪瓷艺术设计底稿放在今天,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底稿我已经珍藏了20多年了,共有362幅。这些画作充分展现了兰州搪瓷厂设计师及工人们在继承传统陶瓷工艺的基础上,对搪瓷艺术的创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柴林说。
兰州@搪瓷之美·兰州记忆
文章插图

兰州@搪瓷之美·兰州记忆
文章插图

在兰州市博物馆,搪瓷勾起了“80后”游客王琰的童年记忆。她告诉采访人员,小时,家里从洗脸盆到饭碗、菜碟、痰盂,都是搪瓷的。有亲戚结婚,她的父母还会专门去买一对有红色牡丹花图案的搪瓷脸盆当做礼物。看到很多印着“奖”“纪念”字样的搪瓷缸子,兰州棉被厂退休工人赵忠格外激动。“这让我想起年轻时在厂里工作的日子。那会儿自个得了先进,厂里表彰时总会发一个搪瓷缸子,那是很荣耀的记忆。”赵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