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车图!宋代的绘画题材为什么会趋向平民化、世俗化?

《纺车图》是宋代王居正的一件人物画作品,绢本设色,纵26.1cm,横69.2cm,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纺车图》刻画了春夏之交的农家小院中,两位妇女纺线的场景,画面左侧站立着一位老妇,她身体微微前倾,双手置于胸前,手持两个线团,目视前方,两根长线将老妇的目光引向了画面右侧。右侧画中年妇女坐于木凳之上,左手怀抱婴儿,正在哺乳,右手持纺车手柄,做转动之势。中年妇女身后有一童子在逗戏蟾蜍,旁边衬以竹筐与小狗。画家没有过多描绘背景,仅在画面最右侧描绘了两棵巨大的柳树来突出画面的中心,左侧开阔空灵,平远无际,更加突出了画面中女性纺线的中心位置。画中人物、物象刻画细腻写实,生动传神。此图一直被认为是宋代民间妇女纺线的真实写照。




纺车图!宋代的绘画题材为什么会趋向平民化、世俗化?
文章插图

《纺车图》中的女性形象有两个特点:第一是造型写实,没有程式化。画中人物的表现突破了唐代以来仕女画的造型程式,刻画十分细腻,五官准确,各具特点。画家对老妇人面部、颈部、手臂上的皱纹都给予了详细的勾勒;头发的表现着重以线勾勒,丝丝清晰,后施以淡墨渲染,这一点与唐代仕女画的画法不同。衣服的表现亦是以线勾勒为主,然后以墨、色渲染,但墨、色不压线条,或者可以说是以墨、色衬托出线条。第二是题材出新,呈现出平民化的倾向。这应该是宋代绘画中女性主题形象表现的突破。此图中的两位主体人物都是女性,而且是底层从事劳动生产的女性,表现的也是她们从事劳动生产的场景。画家没有对她们进行修饰与美化,只是忠实地记录了她们纺线的朴实生活情景。老妇人满面的皱纹写满了沧桑,带补丁的裤子诉说着生活的艰辛;中年妇女一边劳作一边哺乳,叙述着她们困苦的生活状态。她们饱经风霜、朴实无华,呈现出宋代底层老百姓的真实生活。
从《纺车图》中的女性形象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些女性的社会生活状况。
首先,画中女性的双脚都是天足,并没有“缠足”现象。当然这不能说明宋代女性不缠足,因为北宋已经有了一些关于女性缠足的记载,文人苏轼、秦观、贺铸等诗词中也出现了一些关于缠足的字句。到了南宋,缠足更为广泛地流行,我们在南宋画《杂剧打花鼓》中就可看到女性缠足的例子。但即使如此,缠足也没有完全普及。在宋代女性缠足多见大城市,且多流行于上层社会、大家女子以及妓、伎女性,而在底层的劳动女性阶层则甚是少见,其原因一方面是底层女性需要干粗活,进行劳动生产,缠足就会使其降低或失去劳动能力;另一方面,她们的出身与地位没有被要求朝着纤弱、柔媚的甚至是变态的畸形美的方向发展。其次,女性可以在街、院中哺乳,说明当时思想并没有较深的禁锢,而是相对地开放。
宋代绘画中这种特殊的女性形象突破了唐代以来绘画中神仙女性、宫廷贵族女性的题材,出现了平民化的倾向。这些平民女性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她们没有尊贵荣耀的社会地位,没有华丽富贵的服饰,没有漂亮俊俏的样貌,但她们依然成为宋代人物画中女性的新亮点,这也是宋代人物画女性形象对前代的突破,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
北宋时期的汴京、南宋时期的临安都是极其发达的城市,经济繁荣,贸易频繁。宋代统治者取消了营业时间的限制与市坊界限,更加刺激了商业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高度发达,绘画交易与买卖已经不再是贵族或者高层文人群体的专属,而是日趋大众化与频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