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斯基|“幸福的时刻”

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 生动地描绘了19世纪俄国的社会画卷 , 女主角安娜与情人伏伦斯基、丈夫卡列宁的“三角”爱情悲剧无疑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 而全书的结构还有其特殊性 , 有人曾经把《安娜·卡列尼娜》呈现的故事主线比喻成一座建筑 , 安娜和伏伦斯基、卡列宁的纠葛是全书最主要的支撑柱 , 另一根柱子则是列文及其妻子吉娣的感情发展 。 连接两根柱子的拱顶 , 正是安娜哥哥奥勃朗斯基一家:吉娣是安娜的嫂子的妹妹 , 一度迷恋伏伦斯基 , 列文和伏伦斯基都是奥勃朗斯基的朋友 。 托尔斯泰曾说:“这座建筑物的联结不靠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 而靠一种内在的联系 。 ”故事从“奥勃朗斯基家里一片混乱”起头 , 主要人物陆续出场 。
【伦斯基|“幸福的时刻”】相比于安娜最终扑向火车轮下自戕的惨烈 , 列文和吉娣的爱情显得较为平静 , 作者将较多的笔墨用于描述列文对土地的经营 。 列文是一个拥有三千亩土地的地主 , 当时俄国已经开展了农奴制改革 , 农民恢复自由后 , 雇用其劳动的成本大大增加 , 不少地主担心破产而变本加厉地压榨农民的劳动成果 。 而列文则充满热情地试图解决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 , 希望用“合作经营”的方式提高农民应得的收成数量 , 让农民也能过得宽裕 。 为了实施自己的改革理念 , 他亲自下地劳动 。 尽管这一改革并没能成功 , 但也体现出作者对列文能够尽量接近农民、理解农民的赞许 。
书中描写列文和农民一起割草的场景 , 笔调清新、积极 , 宛如一道阳光 , 照亮了全书相对晦暗的色调 。 “他越来越频繁地处在那种忘我的陶醉状态 。 镰刀自动地割着草 。 这真是幸福的时刻 。 更愉快的是 , 当他们走到行列尽头的河边时 , 老头儿用湿草擦擦镰刀 , 把刀口浸到清清的河水里洗濯 , 又用装磨刀石的盒子舀了一点水 , 请列文喝 。 ”若以同时代贵族的视角来看 , “这种带有绿萍和铁皮磨刀石盒锈味的温水”既不卫生也不好喝 , 避之唯恐不及 , 但列文却感觉心旷神怡 。 他和农民一起 , 吃着简陋的午餐 , 享受着劳动带来的充实和简单的快乐 , “他们解开面包袋 , 打开装克瓦斯的罐子 。 那老头儿把面包掰碎 , 放在碗里 , 用匙柄揉压 , 从磨刀石盒里倒些水 , 再捏些面包进去 , 又撒了些盐 , 接着就向东方祷告 。 ‘哦 , 老爷 , 您尝尝我的泡面包吧!’他跪在碗前面说 。 这泡面包味道实在好 , 列文吃得不想回家去吃饭了 。 ”面包和盐是西方最简单的食物 , 在俄国民间又有特殊的含义 , 不仅经常用在重要的仪式里 , 而且用面包和盐待客还代表着主人的信任 , 如果客人拒绝吃面包和盐甚至会被认为是一种侮辱 , 从这个细节也能看出列文已经赢得了农民们的好感 , 虽然仍不可避免地带有“地位尊卑”的局限性 。
“他同老头儿一起吃饭 , 跟他闲话家常 , 并且把自己的事和老头儿可能感兴趣的情况全告诉了他 。 他觉得他对待这老头儿比对待哥哥还亲 。 想到他竟会有这样的感情 , 他不禁亲切地笑了 。 ”这是列文发自内心的笑 , 也是托尔斯泰在借笔下人物抒发自己的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