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这是最艰难的一次创作

“觉着苦吗?自己嚼嚼咽了 。 ”
如果你也正在追看电视剧《人世间》 , 一定会对受尽生活苦难的周秉昆说出的这句台词印象深刻 。 编剧王海鸰用58集的漫长篇幅 , 正努力回答观众 , 也回答自己一个问题:“这帮人这么穷 , 这么苦 , 怎么还能够一块走过来 , 到底是因为什么?”
创作过《中国式离婚》《牵手》《大校的女儿》等作品 , 与周秉昆一样生在1952年 , 但王海鸰说 , 把这本“茅盾文学奖”获奖同名小说 , 改编成一部真切、朴实、生动并且好看的电视剧 , 是自己从业以来最艰难的一次创作 。
1 色调明亮温暖
【原著|这是最艰难的一次创作】导演李路说 , 拿到《人世间》原著后问了两个朋友 , 一个是陈道明 , 一个是周梅森 , 问谁来做编剧比较合适 , 他俩给出了同一个名字 。 不过 , 向来不喜欢改编别人作品的王海鸰并没有那么爽落地就接下邀约 。 她自己买来115万字的原著 , 认真看完后 , 觉得可以聊聊:“书和作者的主旨 , 就是为生活在底层的人们呐喊 , 为他们说话 , 我觉得这个主旨是对的 。 ”不过她也有自己的看法:“呐喊是对的 , 但是只呐喊是不对的 。 ”
于是和导演互相“面试”时 , 王海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小说的色调是钢铁色的 , 一种青灰色 , 是给人坚韧的、顽强的 , 但同时也是沉重的 , 而我看同样的生活 , 我会希望看到的是明亮、温暖 。 ”这位年近七旬的女编剧 , 语气里有一份自己的坚持 。 所幸她与导演团队一拍即合 , “他们也希望是明亮的 , 是温暖的 , 能给人以希望的 , 那就决定签合同 。 ”不过改编严肃文学 , 尤其是最高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人世间》 , 依然是一个难啃的骨头 。 “严肃文学最大的特点是写的是人 , 没有过多的故事 , 没有过多的戏剧性 。 但改编成剧本 , 除了把所有的心理活动、文字描述 , 通过影像外化出来 , 还要有戏剧性 , 要有故事性 , 要有巧合 , 要有起伏 , 要有波折 。 这是又一个难点 。 ”
2 聚焦普通百姓
原著小说着墨最多的东北普通劳动者的生活 , 对王海鸰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 “正因为我不了解 , 给我的震撼也很大 。 ”王海鸰坦言 , 《人世间》的男主角周秉昆一生在底层挣扎、奋斗 , 没有英雄光环 , 他也会仰慕哥哥周秉义心中有大家 , 甚至抱怨自己没出息 , 他的终极生活目标不过是把自己的小家搞好 。 这样的设定 , 似乎在很长时间里并不讨好电视剧观众和市场 , 但王海鸰对这个角色倾注了自己的情感 。 “不是所有人天生就开挂 , 那样的人毕竟是少数 , 我们都是大多数人中的一个 , 所以我们才会得到安慰 。 ”她说 , 这也是自己一直在思考的 , “生命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 不见得是为人类做了多少贡献 。 我为我家里做了贡献 , 等于为大家做了贡献 。 没有小家就没有大家 , 我觉得这是合乎我价值观的东西 。 ”
3 边拍边写边改
“普通工人之外 , 人世间也要有精英 , 要有官员 , 要有企业家、知识分子等等 。 ”改编时 , 王海鸰既要给普通工人做减法 , 也给普通工人之外做加法 , “某些生活确实没有 , 包括官商方面 , 还有一个实体企业成长 , 这些都是我没有积累的 , 得现去采访 , 去了解 , 去找 , 去看书 , 这都需要时间 。 所以这次足足写了两年半 , 拖了 , 晚了 。 ”
拖了 , 晚了 。 于是才写完35集剧本 , 《人世间》就开拍了 。 “我压力有多大?人家花着钱呢 。 ”王海鸰坦言《人世间》的剧本创作 , 是她从业以来最艰难的一次 , “我每天工作八个小时 , 早晨坐到电脑前一直写到中午 , 中午小睡一小时 , 下午又一直写到晚上 。 这对一个老人来说 , 是无中生有 , 从脑子里往外掏的过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