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月戏剧》第六卷第二期 , 就刊登了著名的戏剧理论家、教育家徐慕云的文章《须生的头牌靠不住了》 。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北京前门外两个戏院中京剧名伶打擂台的故事 。 徐慕云 , 江苏徐州市人 , 曾创办上海戏剧学校和中华戏剧学校 。 他广交梅兰芳、言菊朋等为艺友 , 还向程砚秋、焦菊隐学习办学经验 。 他先后出版《梨园影事》和《故都宫阁梨园秘史》姊妹篇 , 讲述从清代至民国戏曲演员的故事 。
前门外有两个剧院 , 相距不远 , 一个叫开明 , 一个叫新明 。 开明的主角是梅兰芳和王凤卿 , 新明则有余叔岩和杨小楼、白牡丹(即荀慧生)、陈德霖、王长林、钱金福等 。 新明的阵容如此强大 , 但在当时仅仅和开明打了个平手 。
民国时代的前门外 , 细数应不止12条胡同 , 亦不止36家戏楼 。 首先 , 肉市街路东有广和查楼 , 大栅栏西口有广德楼 , 东口有庆乐园 , 中间有三庆园 , 和大栅栏正对的鲜鱼口有天乐园 , 和大栅栏丁字形相切的粮食店街有中和园 , 一拐弯的门框胡同有同乐茶园 , 再加上珠市口柳树井街的第一舞台 , 路南的开明戏院 , 西口的新明戏院 , 煤市街的文明茶园 , 前门外西河沿的正乙祠 , 一路算下来 , 简直密密麻麻 , 数不胜数 。 名角荟萃 , 使观众大过戏瘾 。
梅尚程荀四大名旦 , 当年竞排本戏(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 计时至少在六刻(90分钟)与八刻(120分钟)之间 , 凡是出钱看戏的人都不觉得冤枉 。 所以许多年来全是旦行悬挂头牌 。 后来 , 马连良等名家排本戏 , 而以《哭秦琼》《胭粉计》《借东风》《春秋笔》以及全本《黑驴告状》等 , 庆奎《赠绨袍》复由郝寿臣搭配合演 , 尤觉相得益彰 。 这样总算给老生行当争了一口气 。 抗战前后 , 南方的麒麟童表演《明末遗恨》和《追韩信》 , 博得好评 。 抗战期间 , 四大名旦中梅兰芳退出舞台 , 蓄须明志 。 尚小云专办科班 , 培养后备人才 , 这两人退隐 , 京剧演出市场受到很大影响 。 直到抗战后复出 , 观众才见到久别重逢的名角身影 。
- 展演|风华正茂!“每月一星”,上海十位京剧拔尖人才展演
- 京剧$史依弘:因戏成名 为戏拓路
- 皮影&童心制物儿童皮影戏剧套装,是小时候那个味
- 四女寺镇&京剧名段轮番登场 武城四女寺把“文化大餐”送到群众家门口
- 红鬃烈马!京剧样板戏和革命现代戏反对声颇大,不能人云亦云说这些戏是毒草
- 剧场$罗马遗址出土谜样的面具,经过研究,发现罗马的戏剧和现代不一样
- 京剧!都说天津地界多戏霸,但也不全是看看京剧名家康万生为人友善亲和
- 书法家$罕见京剧大师程砚秋先生书法作品,风格独具,富有趣味
- 谭富英!有人说京剧谭派起于谭家,止于谭家,确实提谭派想起谭家人是失败
- 杨乃彭@京剧扮相很重要,演员杨乃彭、王蓉蓉、胡文阁、赵秀君扮相有点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