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北派京剧名角南下往事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 , 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 , 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的特点逐渐演变而形成的 。 尽管诞生地在北京 , 但与开埠后的上海相比 , 北京京剧班社的演出 , 在市场化经营的灵活度上有所不及 , 特别是在宣传名角、舞台灯光效果等方面 , 上海都有所创新 。 上海剧院的兴盛 , 也促使谭鑫培、程砚秋、梅兰芳、荀慧生、马连良等北方名角纷纷南下 , 得到南方观众的喜爱与追捧 。 《半月戏剧》杂志作为戏剧专业期刊 , 诞生于上海京剧创新与繁盛的背景之下 , 成为当时的热销杂志 。
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半月戏剧》杂志中的演出照片 , 再现了当年北派京剧名角南下演出的场景 。
戏剧|北派京剧名角南下往事
文章图片

1947年1月15日发行的《半月戏剧》刊登程砚秋《游园惊梦》剧照
梅兰芳题词“纳于轨物”
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 , 有3期民国时期的《半月戏剧》杂志 。 《半月戏剧》是一份专业的戏剧杂志 , 该杂志虽然诞生在上海 , 但在全国的影响都非常大 。 因为这家杂志的撰稿人里 , 有大名鼎鼎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俞振飞 , 以及剧作家田汉等 。 这份杂志留存了南北名角的演出影像 , 对研究民国时期京剧发展历史有参考意义 , 杂志刊载的各种广告 , 也对研究当时的社会民俗提供了资料 。
1937年4月 , 《半月戏剧》杂志在上海创刊 , 主编为郑子褒(戏曲剧评家 , 别号梅花馆主) 。 首发销量为2.8万册 , 在当时属于畅销了 。 开局虽好 , 但由于战争等原因 , 《半月戏剧》曾三次休刊 。 1946年11月1日 , 在《半月戏剧》第三次复刊号上 , 刊登了梅兰芳题写的书法:纳于轨物 。 轨物 , 是规范的意思 。 纳于轨物表达的是梅兰芳对杂志终于走入正轨的喜悦心情 。
戏剧|北派京剧名角南下往事
文章图片

梅兰芳除了京剧表演 , 还擅长书法和绘画 。 艺术是相通的 , 他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清丽秀雅 , 神形兼备 。 他爱花 , 喜欢种花 , 尤其是牵牛花 。 《半月戏剧》创刊号刊登了梅兰芳的《花杂谈》一文 , 谈到他从22岁左右开始种花 , 最爱牵牛花 。 他曾出访日本 , 发现牵牛花有百余种 , 于是引入家中试种成功 。 他出访欧洲 , 发现国外的园丁将五色草种成西文 , 他特别欣赏 , 回国后也在自家院子试种 , 将五色草种成英文欢喜两个字 。 爱花的梅兰芳 , 也喜欢绘画 。 他有许多绘画老师 , 个个满腹经纶 。 比如康有为的弟子罗瘿公 , 曾编纂有历史笔记《庚子国变记》;《红树双猿图》的画家王梦白;有“京师四大家”之称的陈师曾、齐白石、凌文渊和陈半丁 。
梅兰芳还专门拜齐白石为师学习绘画 , 师生交往成为佳话 。
戏剧|北派京剧名角南下往事
文章图片

齐白石(资料照片)
齐白石在回忆录中记述了1920年秋天 , 梅兰芳在前门外北芦草园的“缀玉轩”书房中接待他的场景:“梅兰芳家里种了不少花木 , 光是牵牛花就有百来种样式……他唱了一段贵妃醉酒 , 非常动听 。 同时在座的 , 还有两人:一是教他画梅花的汪霭士 , 跟我也是熟人;一是福建人李释堪 , 是教他作诗词的 , 释堪从此也成了我的朋友 。 ”
1924年 , 梅兰芳正式拜师齐白石 , 只要有空闲 , 他就会按时到齐白石家里学画 。 有一次他们一同被邀请赴宴 , 齐白石不慎将请帖弄丢了 。 身穿旧布袍的齐白石受到门房的盘问 , 在门外非常尴尬 。 梅兰芳看见后 , 赶紧出门迎接老师 , 并亲自搀扶着他走上前排 , 向大家介绍说:“这是名画家齐白石 , 也是我的老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