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作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主义作家之一 , 波伏瓦似乎代表了世人眼中法国女性的形象:独立自主 , 追求个性解放与自我实现 。 但实际上 , 独立自主的“法国女人”也不是天生的 , 而是后天形成的 , 确切地说是二十世纪历次女性解放运动造就的产物 。
直到波伏瓦46岁那一年 , 她才终于有足够的声望资本来诉说生命中最刻骨铭心的一段友谊 , 纪念逝去的友人 , 使其在文字中复活 , 这部书便是《形影不离》 。 小说中的故事发生在百年前的法国 ,跟同时期的中国相比 , 女性似乎并不享有更多自由 。 波伏瓦少女时期的密友扎扎(书中的“安德蕾”)在二十出头的年纪猝然离世 , 跟她一同埋葬的是波伏瓦的整个少女时代 。 小说中 , 希尔维乖顺 , 安德蕾则不守规矩、试图冲破一切桎梏 , 两者的关系也让我们不禁想到“那不勒斯四部曲”中的莱农与莉拉 。 在一个夜晚 , 希尔维向安德蕾吐露了心声 , 诉说出自己对她的炽热情感……热烈的爱点燃了波伏瓦 , 挚友的死让她活在负罪感中 , 她甚至在未出版的笔记中写下“祭品”这个词——扎扎是她获取自由而献出的祭品 。
本文图片
《形影不离》
[法]西蒙娜·德·波伏瓦 著 曹冬雪 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22-02《形影不离·序言》
撰文 | 希尔维·勒邦·德·波伏瓦(波伏瓦养女) 翻译 | 曹冬雪
在阿德里娜·德希尔教会学校 , 九岁的学生西蒙娜·德·波伏瓦身边坐着一位浅棕色短发的少女——伊丽莎白·拉古昂 , 又名扎扎 , 只比西蒙娜年长几天 。 她举止自然、风趣幽默、率真大胆 , 在周围的保守主义作风中显得特立独行 。 下学期开学时 , 扎扎没有来 , 整个世界变得黯淡无光、死气沉沉 。 有一天她突然来了 , 带来了阳光、欢乐与幸福 。 她聪明伶俐、多才多艺 , 西蒙娜被她吸引 , 欣赏她 , 为她着迷 。 她俩争各门功课的第一名 , 变得形影不离 。 西蒙娜在家里过得并非不幸福 , 她爱着自己年轻的母亲 , 欣赏父亲 , 还有个对她言听计从的妹妹 , 但突然发生在这个十岁小女孩身上的 , 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感情经历:对扎扎怀有炽热的感情 , 崇拜她 , 生怕惹她不高兴 。 当然 , 西蒙娜自己还只是个脆弱的孩子 , 无法理解这份让她深受打击的早熟经历 , 而对我们这些见证者而言 , 她们之间的故事令人动容 。 和扎扎的促膝长谈在她眼中具有无穷的价值 。 哦!她们所受的教育给她们施加了条条框框 , 不能过于亲密 , 彼此之间以“您”相称 , 尽管如此 , 她们之间的交谈是西蒙娜跟其他人从未有过的 。 这份无名的情感 , 按照传统的说法叫作“友情” , 燃烧着她崭新的心 , 使她惊叹 , 让她迷醉 , 这样的情感如果不是爱又会是什么呢?很快 , 她知道扎扎对她并没有同样的依恋之情 , 也并没有猜到她的感情如此热烈 , 但是只要能爱着 , 其他又有什么关系呢?
本文图片
1915年的西蒙娜·波伏瓦 , 此后不久她便遇见了扎扎
一九二九年十一月二十五日 , 扎扎在她二十二岁生日前一个月骤然离世 。 这起意外的悲剧一直萦绕在波伏瓦心头 。 此后很多年 , 扎扎经常潜入她梦里 , 戴着一顶粉色遮阳帽 , 脸色蜡黄 , 以责备的眼神看着她 。 为了抵抗虚无和遗忘 , 她只能求助于文学的魔法 。 波伏瓦先后四次在不同题材的创作中 , 徒劳地尝试用文字再现扎扎 , 其中包括一些未出版的青年时代的小说、故事集《精神至上》(Quand prime le spirituel) , 以及《名士风流》(Les Mandarins)中被删掉的一段 。 《名士风流》在一九五四年获得龚古尔奖 , 同年 , 她再一次尝试写扎扎 。 这次她写了一部中篇小说 , 没有为其命名 。 这部作品此前没有出版过 , 现在是首次出版 。 这最后一次小说体尝试未能让她感到满意 , 但通过这一重要迂回 , 她实现了最终的文学转换:一九五八年 , 她将扎扎的生死往事记录在自传中 , 这就是《端方淑女》(Mémoires d'une jeune fille rangée) 。
- 东西|张汝伦: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生的基本需要
- 西方|俄严厉警告西方递枪“送”人举动
- 张迁碑|《张迁碑》的特殊结构法则,它为何是学书法的双刃剑∣八蛮西羁
- |西游中最无辜的妖怪是谁?从未招惹是非,却被各路联手剿灭
- 猪八戒|为什么西游会读得背脊发凉?原著诸多细节让人细思极恐
- 华艺|“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拉开清华艺博馆今年展览序幕
- 西装|18套初春时髦的西装穿搭示范,休闲通勤都实用,照着穿就很显气质
- 皈依佛门!西游记中牛魔王的地位到底怎样?最终害了他的,是佛道之争的结果
- 武则天!陕西山村一荒山,夜里嗡嗡作响,考古队:这就是得罪武则天的下场
- 如来#西游记中最厉害的一个地方,四位大仙长居此地,影响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