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那些年,被电视剧带跑偏的历史常识

一年一年又一年 , 古装电视剧虽可谓如同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 但电视剧质量却是良莠不齐 。
除了给观剧的人提供吐槽素材外 , 一些不符合史实的设定也让人啼笑皆非 。
下面 , 小印就带你看看究竟有哪些漏洞!
1.圣旨竟然有5米?
“奉天承运 , 皇帝诏曰……”
在古装电视剧中 , 我们经常会看到宫廷太监手捧一卷金灿灿的皇绫 , 宣读圣旨的场景 。
包拯|那些年,被电视剧带跑偏的历史常识
文章图片

你可别被电视剧给骗了!
圣旨的规格虽然没有明确规定 , 在同一朝代也会不一样 。 长的可达5米 , 短的也要2米左右 。
人的双臂展开约等于身高 , 按照古装剧里宣旨的架势 , 每个宣旨人的应聘标准应该都有身高2m以上吧……
假传圣旨真的可能吗?
答案当然是:不可能 。
在防伪这方面 , 古人可谓是煞费苦心 。
除去普通人难以接触到的皇绫外 , 圣旨还有特殊的防伪“水印”:圣旨的绢布上印满了祥云图案 , 所有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也必须写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 , 简直要逼死强迫症 。
包拯|那些年,被电视剧带跑偏的历史常识
文章图片
电视剧《刘墉追案》
造假不易 , 用假更难!
清朝时 , 每逢宣旨 , 皇帝要在太和殿召见百官 , 圣旨被鸾仪卫护送几个来回 , 等百官行完三叩礼后 , 才能被当众宣读 。
所以《还珠格格》里 , 五阿哥和尔康假传圣旨闯入天牢救人什么的 , 不存在的 , 千万别当真!
2.爱新觉罗·怼怼禛?
雍正皇帝作为近十年来古装剧的男主大热门 , 可谓是被塑造出了各种各样的形象:
前有唐国强《雍正王朝》 , 吴奇隆《步步惊心》 , 后有陈建斌《甄嬛传》 , 何晟铭《宫锁珠帘》……
包拯|那些年,被电视剧带跑偏的历史常识
文章图片

正剧、穿越剧、宫斗剧、古偶剧层出不穷 , 为了契合剧情发展 , 雍正帝也有了“冷面帝王” , “痴情玛丽苏”等等人设 。
历史上的雍正皇帝确实如同电视剧里的那样 , 在位十三年兢兢业业 , 励精图治 。
但除此之外 , 雍正皇帝还是一个“毒舌男” 。
大臣奏折中写道:“臣虽粉身碎骨” 。
雍正朱批(怼):“不必至此” 。
大臣奏折中写道:“至死以报” 。
雍正朱批(怼):“何用如是” 。
讽刺中带有些许直白 , 时而辛辣中带有一些小可爱 。
现今关于雍正皇帝流传最广的朱批 , 便是
“朕就是这样汉子 , 就是这样秉性 , 就是这样皇帝 。 尔等大臣若不负朕 , 朕再不负尔等也 , 勉之” 。
他还真是位太有个性的皇帝 。
3.压根不叫皇阿玛?
小印第一次知道“皇阿玛”这个词是《还珠格格》 。
以至于很多年后 , 每逢听见“皇阿玛”三个字 , 张铁林老师的脸就唰唰唰地出现了 。
包拯|那些年,被电视剧带跑偏的历史常识
文章图片

历代清朝的阿哥真的都称自己的父亲为“皇阿玛”吗?
其实不是 。
如果你穿越回去成为阿哥格格 , 对着皇上来一句“皇阿玛” , 可能立马要掉脑袋 。
包拯|那些年,被电视剧带跑偏的历史常识
文章图片

“阿玛”是清朝独有的对父亲的一种称呼 , 但在皇太极后到光绪前 , 皇室内部的某些礼仪称呼还是沿用着关外时期形成的习惯 , 称呼君主为“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