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族|沈华:从历史文化背景解读辽代玉组佩艺术特征

(接上期)
一、辽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及文化起源
契丹族和辽王朝的兴亡:在10世纪初 , 契丹民族是一个强悍的游牧民族 , 他们在北方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国家一辽 , 契丹这个叫法最早见于晋代时期 , 原属于鲜卑“契丹”的名称 , 4世纪末 , 他们在今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活动 , 这里也被认为即是契丹民族的发祥地 , 北魏时期 , 他们常常赶着马匹来中原交换物质 , 这个民族没有货币 , 没有统一管理 , 都是分散活动 。
契丹族|沈华:从历史文化背景解读辽代玉组佩艺术特征
本文图片

到隋朝时期 , 契丹族逐渐强盛 , 建立了自己的部落联盟 , 人口增至十万之众 。 唐代时期契丹分为八部 , 精兵达四万人 , 唐朝封契丹首领为松漠府都督 。
五代时期 , 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统一八部 , 在公元907年建立了国家 , 国号契丹 , 就是历史上的辽王朝 , 定都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巴林左旗) 。
这是在草原上第一次建立城市 , 是契丹由游牧民族相对地走向定居 , 并引进汉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开端 。
此后阿保机灭渤海 , 他的儿子耶律德光(辽太宗)应后晋石敬瑭之请进兵中原 , 从而取得燕云十六州 , 大大扩张了版图 , 使辽国的疆域南到今河北和山西北部 , 西到阿尔泰山 , 东到日本海 , 北到外兴安岭以北广大地区 。
辽和中原一直战争不断 , 到圣宗耶律隆绪统和二十二年(公元1004年)与中原的宋朝在憻州(今河南濮阳)进行了一场大战 , 最后谈和 , 订立了历史上有名的澶渊之盟 , 彼此得以休养生息 。
契丹族|沈华:从历史文化背景解读辽代玉组佩艺术特征
本文图片

一直到公元1125年 , 辽国被女真族建立的金国灭亡 , 立国共二百一十八年 , 前后九个皇帝 。 辽亡后 , 耶律大石西走至新疆、中亚带 , 又建立了西辽政权 , 八十八年之后 , 被成吉思汗消灭 。 总计二百余年间 , 辽政权和中原政权对立 , 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又一次的“南北朝”对峙状态 。
契丹风俗生活在北方草原 , 本来是以游牧射猎为生 , 这反映在他们建国前的风俗上:“父母死而悲哭者 , 以为不壮” 。 酌酒而祝说:“ 我若射猎时 , 使我多得猪鹿 。 ”所谓“其富以马 , 挽强(强弓)射生(射猎) , 以给日用” 。 而其畜牧也十分繁盛 , “羊以千百为群” , 可供食用与交换:“马群动以千数” , 以供驱使 。
契丹族|沈华:从历史文化背景解读辽代玉组佩艺术特征
本文图片

二、辽代与宋代的关系纠葛渊源
同时 , 外出物掠 , 以俘户进行奴隶生产 。
总之 , 是种原始氏族结合奴隶制的经济 。 耶律阿保机时 , 曾一次掠获汉人九万余 , “所得汉人以长绳连头系之于木” , 以防逃跑 , 十分残酷 。
但其后他任用汉人管理汉人事务 ,发挥汉人生产之所长 , 加之中原流人的不断增加 , 草原上出现了农业和冶铁等手工业 。
辽国在得到中原大片农业疆土后 , 经济情况又有显著的变化 。
为适应新的情况 , 契丹统治者遂采取了一种比较实际的统治策略 , 即“因俗而治” , 就是“以国制治契丹 , 以汉制待汉人” 。
契丹族|沈华:从历史文化背景解读辽代玉组佩艺术特征
本文图片

为此 , 设立了北、南两面的官衙 , 北面官治契丹 , 南面官治汉人 。 这是一项十分英明的决策 , 避免了历史的倒退并保证了辽国境内汉民区原有的政治经济生活相对稳定 , 也为辽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