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时代|李静:艺人说的话可能难辨真假,但观众很聪明

李静聊“超级访问”:艺人说的话可能难辨真假 , 但观众很聪明
22年前 , 李静带着《超级访问》叩开各家电视台招商部的大门 , 那时她并没有想到 , 明星访谈就此开启了新篇章 。 22年后《超级访问》已停播六年;《非常静距离》经多次改版 , 日前收官的最新一季也不再是熟悉的模样 。 有人怀念 , 有人感慨 , 有人遗憾 。 但 , 始终坚守在一线的李静坚信 , 访谈节目依然具备直击人心的力量 , 只是它需要在坚守中适应外界变化 。 “我很喜欢访谈节目 , 因为它看似是一个小切口 , 但实际上非常纵深 , 可以装下一个人的困惑、得意、彷徨、自言自语……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受访者的成长和变化 , 也能为自己的困惑找到答案 。 ”
初期
自掏腰包制作《超级访问》
1999年 , 中国电视综艺进入第一个黄金时代 。 在央视工作多年的李静 , 毅然离开舒适区 , 自掏腰包 , 投入200多万制作《超级访问》 , 而后带着母带跑了多家地方卫视 。 “你的内容一定会火 , 但我们的预算都买电视剧了” , 卫视的反馈如出一辙 。 “我也不懂经营 , 但就像拿着花生、大米(推销一样) 。 你要想办法说服别人 。 ”于是李静另辟蹊径 , 把节目“白送”出去 。 这样 , 电视台可以对外赚三分钟广告钱 , 而李静只收取其中30秒的差价 。 一期算下来 , 李静能赚1000块钱到5000块钱 , 电视台也可以不出一分钱制作成本 , 就白赚两分三十秒的广告费 。
2000年 , 李静用这种“双赢”的简单公式 , 把《超级访问》发行给十几家电视台 , 成功收回制作成本 。
2016年 , 李静在乐蜂网经营、节目主持、制作人三者之间不断切换身份 , 忙到体力透支;戴军也有不少通告在身 , 两人很难凑在一起 。 但另一方面 , 内容市场风向正在改变 , 大型综艺开始盛行 , 艺人档期也越来越不好约 , 小成本制作的访谈节目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 “《超级访问》做的时间也比较长了 , 就停了 。 ”
机遇
信息真假难辨 , 给观众用心感受的场合
【黄金时代|李静:艺人说的话可能难辨真假,但观众很聪明】当年 , 《超级访问》最受观众欢迎的环节是“独家外采” 。 李静推陈出新 , 邀请明星的亲朋好友在场外“投诉” , 意在用调侃的方式把明星真实模样展现给观众 。 而后 , 不少综艺节目纷纷效仿 , 从而形成明星访谈最被期待的模式之一 。 但随着微博、短视频的广泛应用 , 明星与外界实现了即时沟通 。 很多艺人恨不得从早上一起床 , 就开始汇报自己一天的行程 。 访谈节目的稀缺性和神秘感 , 正在随着媒体多元化 , 以及明星曝光需求的增加而快速消弭 。
观众的窥私欲望也日益提升 。 他们寄希望于访谈节目能更加“深入” 。 “但你深入到什么地步才叫深度?你能问出他存折有多少钱吗?如果你自以为很深度 , 但又没那么深 , 大家就会觉得 , 我还不如看自媒体写的稿子过瘾呢 。 ”
李静反复思考、摸索着访谈节目在当下时代的价值:你应该展示什么给观众?实际上 , 信息爆炸的反面 , 也是大众对于以假乱真的困惑——自媒体、微博里的明星 , 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反之 , 当艺人发现自己被舆论误解 , 也亟须一个镜头前的中立话语场 , 为自我进行证伪 。 在李静看来 , 这正是访谈节目的新机遇 。
“很多人问过我 , 你觉得他们说的话是真的吗?我会回答 , 我不能确定是真的 , 但我也不能确定是假的 。 我要做的是 , 提出我的问题 , 让他们去回答 。 我相信现在的观众都很聪明 , 你顾左右而言他 , 大家能看得出来;如果你很真实 , 甚至感动了大家 , 大家也会路转粉 。 访谈节目实际上是给了观众一个用心感受的机会 。 ”李静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