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考古学的上限与下限?

考古学的上限与下限
【考古学|考古学的上限与下限?】考古学的上限
考古学|考古学的上限与下限?
本文图片

人科动物复原
左上:阿法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arensis, 380 万—290 万年前)
中上:非洲南方古猿(Australopithecus Africanus, 250 万年前)
右上:鲍氏傍人(Paranthropus Boisei, 200 万—100 万年前)
左下:直立人(Homo Erectus, 180 万—7 万年前)
中下: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 70 万—20 万年前)
右下: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 20 万—2.8 万年前)
考古学研究的上限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新的考古发现 , 新的化石证据出现 , 经常会将人类的历史向前大幅推进 , 也会将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延伸到更早的时代 。 比如 19 世纪中叶发现的尼安德特人、19 世纪末发现的爪哇人、20 世纪初发现的北京人以及 20 世纪后半叶发现的多个南方古猿种等 。 相较于漫长的人类进化史 , 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化石只是冰山一角 , 今后一定还会有更多的化石证据被发现 , 不断修正我们对人类进化史的认识 。
二是理论层面对“人”的定义 , 因为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的科学 , 研究的对象必须直接或者间接与人类这个主体相关 。 因此要先确定了什么是“人” , 对于“人类”不同的定义 , 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也会出现差异 。 考古学的上限肯定还会随着新的考古发现和理论创新而改变 , 但有一点应该是可以确定的——考古学的上限不应超出人科动物的直系灵长目动物祖先的出现 , 这之前应该属于古生物学的研究范畴 。
“古不考三代以下”
考古学|考古学的上限与下限?
本文图片

我国考古圈中长久以来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古不考三代以下” , 即考古发掘与研究的侧重点是在秦汉以前 , 因为夏商周三代之后文献资料相对丰富 , 历史记录体系比较完备 , 秦汉以后的历史研究中考古学的作用显得没有夏商周那么重要 。 根据石璋如先生在《殷墟发掘员工传》中的记述 , 此话最早出自吴金鼎先生之口 , 原话是“古不考三代以下 , 要挖史前的遗存” 。 此话背景是 1932 年春 , 吴金鼎先生在辛村发现了黑陶 , 于是沿着淇水向下游寻找遗址 , 终于在平汉路东、大赉店村南发现史前时期遗址 。 吴先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 , 一方面是因为 20 世纪 30 年代初中国田野考古刚刚起步 , 考古学家数量很少 , 除了殷墟外 , 开展田野考古的地点更是凤毛麟角 , 对历史时期考古资料收集非常有限 , 因此大家对考古学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 , 吴金鼎本人此时刚 31 岁 , 从事田野工作也就 4 年左右的时间 , 他所接触的基本都是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遗址 , 对秦汉之后的考古资料价值的认识尚不足 。 1941—1943 年间 , 从吴先生在极其缺乏经费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对四川彭山汉代崖墓以及成都前蜀王建墓进行清理发掘的情况来看 ,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否定”了自己之前的看法 。 但在考古学界 , 吴先生的“名言”却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 时至今日依然会时不时听到前辈学者说“古不考三代以下” , 但说的时候多带有调侃的意味 , 考古学界对秦汉以降的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已有了共识 。
明代以后不考古
清代及之后距今的时间较短 , 史料更是汗牛充栋 , 各类传世文物数量也非常巨大 , 考古资料向来不受重视 。 20 世纪 90 年代在三峡考古发掘时 , 有学者收集了一批清代考古遗存 , 工作汇报会上便有不少同行说其“是不是没什么可挖的了” , 对清代的考古资料轻蔑之意溢于言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