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敢于直言的评论家去世了,他曾放弃清华、复旦报考上戏

|这位敢于直言的评论家去世了,他曾放弃清华、复旦报考上戏
本文图片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采访人员从上海艺术研究中心获悉 , 评论家、编剧李惠康3月10日13时30分因病逝世 , 享年86岁 。
李惠康曾任上海艺术研究所副编审、副所长 , 《上海艺术家》杂志主编 。 李惠康热爱戏曲 , 中学毕业放弃保送清华大学的机会 , 转而报考复旦大学中文系 , 又为求学更贴近诗歌和戏剧文学 , 再舍复旦而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创作班 。 他将越剧理论与创作实践结合 , 曾为越剧演员萧雅创作《状元未了情》 , 2002年在第4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公演 。 2004年 , 萧雅凭借《状元未了情》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 。
|这位敢于直言的评论家去世了,他曾放弃清华、复旦报考上戏
本文图片

李惠康在戏曲评论领域也有不俗成绩 。 1990年3月 , 李惠康发表《重塑越剧在上海的形象》 , 提出一个剧种衰老的症状总是先从“老化”“分裂”“复旧”开始 , 在苏、浙、沪、京戏曲界引起热烈反响 , 沪浙两地联合举行为期4天“越剧现状与对策”大型研讨会 , 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在会上坦言 , 越剧面临危机 。 之后 , 李惠康的《大剧院的困境及面临的选择》《论经济变革与戏剧振兴》等也引起全国业界关注 。
越剧演员刘觉认为 , “《重塑越剧在上海的形象》至今仍有前瞻性 , 如果不是对越剧的真性情、对戏曲发展的盼望 , 没有心灵上的探索 , 李惠康不可能写出来这样一篇在今天看来还是有建设意义的文章 。 他说真话 , 表露他的真心 。 ”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戴平认为 , 上海越剧在上世纪90年代后的再度复兴 , 一大批新人的涌现、一批新的优秀剧目出现 , 与《重塑越剧在上海的形象》引发讨论密切相关 , “这也是戏剧评论推动戏剧创作、戏剧繁荣的实例 , 是评论家介入戏剧创作和舞台演出的成功案例 。 对越剧的忧患意识、责任心、使命感 , 使得他逆耳忠言 , 听起来不舒服 , 但是非常中肯的意见 , 让当时越剧界看出问题 , 找到透视镜和手术刀 。 ”
《重塑越剧在上海的形象》在全国引起很大轰动 , 资深媒体人端木复直言 , “实际上 , 惠康老师得罪了很多人 。 为了说真话 , 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 。 作为一个评论家 , 应该是社会的良心 , 无私 , 方能无畏 。 现在一些评论即兴而发、不够准确;还有一些评论圆滑 , 仅仅是为了应付 。 惠康老师告诉我们 , 评论家应该是医生 , 真正为病人好 。 评论要敢于直面现实 , 要敢于点中要害、命门 , 千万不要讳疾忌医 。 批评一针见血 , 不讲情面 , 这也是他一辈子讨人嫌、让人敬的地方 。 ”
【|这位敢于直言的评论家去世了,他曾放弃清华、复旦报考上戏】|这位敢于直言的评论家去世了,他曾放弃清华、复旦报考上戏
本文图片

在《李惠康戏剧评论与剧作选》首发式暨座谈会上 , 评论家毛时安说 , “李惠康既‘看病’ , 也‘开方子’ 。 现在发牢骚的人很多 , 牢骚发好了 , 很痛快 , 但是怎么办 , 怎么做?今天需要更多的人去开方子 。 ”
|这位敢于直言的评论家去世了,他曾放弃清华、复旦报考上戏
本文图片

李惠康的评论涉猎广泛 , 从姚水娟谈到马樟花 , 从尹桂芳、傅全香、徐玉兰谈到王文娟、吕瑞英、陆锦花、金采风、张云霞 , 从方亚芬、单仰萍谈到萧雅 。 他总结尹桂芳表演艺术是“华彩神韵自天成” , 分析傅全香表演艺术在于“运实于虚的抒情性和由虚返实的爆发力” 。 他为吕瑞英提出“诗化了的吕派艺术”观点 , 称赞吕派唱腔“甜美而昂扬 , 清新又向上 , 就是与众不同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