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其实与月光无染,最终指向的也并非某位女士

2022年 , 贝多芬离去195周年 。 如果说哪些乐曲可以串起贝多芬的一生 , 似乎就是他的32首钢琴奏鸣曲了 。
贝多芬自26岁写下第一首钢琴奏鸣曲始 , 到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Op.111终 , 期间相距了31年 。 31年 , 共作32首 , 平均下来 , 差不多一年一首 。 诚如英国音乐学者路易·肯特纳所说 , 这些钢琴奏鸣曲 , 就是贝多芬的自传 。
【贝多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其实与月光无染,最终指向的也并非某位女士】贝多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其实与月光无染,最终指向的也并非某位女士
文章图片

1818年奥古斯特·冯·克勒贝尔所绘的贝多芬素描 。
无论是布伦德尔的精确演绎、巴伦博伊姆的强权式弹奏、施纳贝尔的高贵稳健 , 还是肯普夫的雍容典雅、索科洛夫的鲜灵诠释 , 都各有千秋 。 这些如今已被“古典”殿堂奉为圭臬的钢琴奏鸣曲 , 放在200多年前 , 却都是实验性的音乐 , 主要实验贝多芬的“动机展开式”作曲法 。
所谓“动机展开式” , 是一种将原始乐思做各种剪裁组合的发展手法 , 体现音乐中统一的逻辑力量 。 另外 , 传统的奏鸣曲模式一般都是三个乐章 , 而贝多芬的奏鸣曲却不乏四个乐章者 。 天赋异禀的即兴才能 , 更使他在编织织体时多了一份随意的开阔 。
以人称“小悲怆”的作品Op.10,No.1为例 , 全曲以一个附点音符为动机 , 带来音乐发展的动力 。 慢板的装饰音不再作为装饰 , 它融化成了温柔的旋律 。 第三乐章出现了一支质朴的德奥民歌 , 这些素材后来皆发展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基本骨架 。
不得不提及的就是其最为著名的《悲怆奏鸣曲》Op.13 , 第二乐章如歌的慢板 , 他将大部分音符留在了中低音区 , 温柔的乐句因此变得庄重 , 炽热的情感在悲剧之火中淬炼 , 像一枚动人的子弹 , 可以直接覆灭一颗心 。 普鲁斯特的祖母曾对此曲发表过独到之洞见 , 将土豆烧牛肉比作烹饪界的“悲怆奏鸣曲” , 因其困难正在于其简单 。
贝多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其实与月光无染,最终指向的也并非某位女士
文章图片

1906年 , 李叔同绘制炭笔画《乐圣比独芬像》 , “比独芬”即贝多芬 , 有人考证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绘制的一幅贝多芬像 。
《月光奏鸣曲》Op.27其实本与月光无染 。 的确 , 贝多芬在创作《月光奏鸣曲》期间正与自己16岁的女学生朱丽叶塔相恋 。 贝多芬动辄说过 , 他一辈子不要婚姻 , 可实际上 , 他是一辈子都在恋爱 , 最长的恋情也从未超过7个月 , 他的艺术与生命都需爱情来点燃 。 与朱丽叶塔是他最长的一段恋情 , 而这首流传后世的经典佳作 , 则是二人短暂爱情的永恒见证 。
贝多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其实与月光无染,最终指向的也并非某位女士
文章图片

那些年 , 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月光曲》的故事 , 是后人根据乐曲意境所作的美好想象 。
这首奏鸣曲也属贝多芬的一个实验之作 。 一般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皆采用中速奏鸣曲结构 , 而掀开《月光奏鸣曲》帷幕的竟是一个慢板乐章 , 主旋律交给小指 , 含蓄的钢琴织体与简洁的曲调将乐思营造出忧伤、感怀、不详、暗涌的氛围 。 鉴于第一乐章所烘托出的这朦胧静美的伏笔 , 末乐章便演化为比《暴风雨》更为狂乱肆虐的急板乐章 , 冲动的音型如潮水般汹涌 , 乐评人查尔斯·罗森认为“这是对情感的不羁表达 , 直到200年后的今天 , 其激烈程度依然令人诧异” 。 所以 , 《月光》的本质 , 最终指向的并非某位女士 , 而是回归到身体本能的激情 。 月光 , 是一种美学 。 最终让贝多芬突破古典音乐的 , 是他真挚而深沉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