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只让女性“爱自己”,并不能让她们被更平等对待

角色|只让女性“爱自己”,并不能让她们被更平等对待
文章图片

目前大众对于这个系列的总体评价是非常积极的 , 它确实反映了许多女性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问题 。
第一集《魔镜》里 , 齐溪饰演的“网红”女孩坦诚自己的 身材和容貌焦虑 。
第二集《许愿》里 , 杨紫饰演的单身女儿诉说着成长过程里 母亲所带来的伤害 。
第三集《失眠人的梦》里 , 白百何饰演的全职妈妈阐述着 被家庭生活困住的感受 。
每集都有且只有一位女性角色 , 观众听见的每一句话也都是从这位女性角色口中诉说出来的 。 从形式上来看 , 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她”说 。
但是 , 如果你认真观看对比过第二集《许愿》与其他两集的区别 , 可能会发现一个潜在问题——这也是今天我们想要提出的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由女性角色说出的台词 , 其实并不一定意味着女性真实的声音;镜头里只有女性 , 也并不一定代表着女性视角 。
当我们渐渐学会分析和拒绝西方视角里对中国的扁平化想象时 , 我们也需要去甄别那些关于女性的故事到底是以谁的视角来叙述的 , 说出的到底是谁的声音 。
《许愿》:男性视角下悬浮的“控制狂”母亲
第二集《许愿》和第三集《失眠人的梦》里都是与“母亲”这个身份有关的故事 , 但视角却大相径庭 。
这里视角的不同并不是指这两集是通过不同的人物叙述来呈现母亲这个角色 , 而是指《许愿》剧本中的男性审视和《失眠人的梦》里的女性自述视角 。
《许愿》的故事 , 的确打动了很多人 , 因为它碰触了亲情、碰触了家庭 , 像是罩了一层无比柔软的外壳 , 让人不忍戳破 。但柔软的外壳并不能掩饰故事讲述里所存在的问题——被美化的父亲 , 被扁平化和妖魔化的母亲 , 故事依然是一个从男性视角出发的“控诉” 。
角色|只让女性“爱自己”,并不能让她们被更平等对待
文章图片

在这个录给母亲的独白短片里 , 小雨全程哭诉着母亲在过去26年里对她的伤害 。 在小雨的叙述里 , 因为父亲在母亲孕期的时候出轨 , 母亲在所有和父亲有关系的人面前大闹 , 使得父亲被所有人唾弃 , 被逼得远走他乡 , 生活落魄 , 最后因病去世 。
在小雨心中 , 正是母亲对父亲的仇恨和偏执 , 才让她的生活中缺失了“父亲”和“爱” 。 包括之后从小雨生命中突然消失的心爱的男朋友 , 似乎也只是因为母亲的一句“配不上小雨” , 让他离开 。
在这样的阐述视角及对比下 , 《许愿》的故事内核将男性都塑造成了“白月光”式的存在 , 而女性的痛苦 , 都被归咎于由另一位女性造成——又变成了一个“女性伤害女性”的故事 。
除此之外 , 还有一个明显的男性视角 , 即是对父亲和母亲悬殊的人际关系网络的呈现 。
对比之下 , 小雨口中的母亲则犹如一个悬浮在社会中的鬼影 。
我们不知道小雨的母亲是否有家人和工作 。 小雨唯一提及过的母亲的朋友 , 也是一个不了解他们家状况 , 只因为说小雨可能长得像父亲就被母亲断交的假朋友 。 而那些对母亲好的叔叔 , 也只是用来体现母亲对其他关系的冷漠而已 。
角色|只让女性“爱自己”,并不能让她们被更平等对待
文章图片

这无疑是一种居高临下的男性审视视角的产物 , 他们相信女性痛苦的根源都是有迹可循的“错误” , 而解决痛苦的办法就是按照他们所说的方法来“纠正”自己的行为 , 他们让女性相信 , 这都只是自己的错;似乎只要改变了自己 , 就能让一切变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