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流文学研究|品读|谢天开:论域与转向——读《中国河流文学研究》( 二 )


《中国河流文学研究》特别指出“河流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 , 既可属于城市又可属于乡村 , 具有媒介的作用 , 是最具有弹性的乡土空间” 。
其实 , 城市与河流关系 , 亦为紧密 , 亦如上海之于黄浦河与长江、成都之于锦江与岷江、重庆之于嘉陵江与长江等 。 相关的小说家有李劼人、周而复、金宇澄等 。
为了清晰地控析中国河流文学的现代转型 , 著者在第二章“中国河流文学的现代转型”里 , 又自觉上溯到1949年前的“乡土文学”是如何产生的 。 进而将“河流作为独特的现代乡土空间” , 提出了“首先 , 河流是流动的乡土 。 其次 , 河流因其流动性而具有灵性与诗性 , 是最富于诗意的乡土空间 。 再次 , 河流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 , 既可属于城市又可属于乡村 , 具有媒介的作用 , 是最具弹性的乡土空间 。 最后河流既是相对独立的乡土空间 , 又与陆岸相连 , 具有独立性、依存性和开放性” 。
研究的承续:河流文学与神话传说
中国小说的现代学术研究 , 首推作为学者的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 , 其元命题为“小说之渊源:神话” 。 《中国河流文学研究》亦承继认可如此的观点 。 为了在文学史的长时段中观察与探析“河流文学”的源流与概貌 , 《中国河流文学研究》从神话学视域 , 以大禹治水的“洪水神话”为中心 , 通过对《山海经》《淮南子》《尚书·尧典》《诗经》等相关文本的呈现与比对 , 探析作为中国河流文学形成源头 , 清晰地厘定了中国河流文学亦起源于神话传说 。
中国河流最早的文学作品 , 应为大禹神话传说 。 大禹半人半神的洪水神话传说 , 反映中国远古社会的基本特征 , 亦成为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基因 。 鲁迅有论:“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 , 美术所由起 , 且实为文章之渊源 。 ”
《中国河流文学研究》开篇便探析“大禹神话传说” , 可见其研究是对“五四”新文学理论的承继与拓新 。 当然 , 对于中国河流文学之神话传说 , 还可以从不同视角加以细化 , 如《尚书》《左传》《水经注》等史志之大禹;《山海经》《淮南子》神话之大禹;《诗经》《楚辞》诗歌之大禹等等 。
在河流文学研究中的可以划分为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 。 著者在第一章“河流文学:一个新的论域”里专题探析了“文学重塑了河流景观” , 实际就是在探讨“文学如何建构了地理景观” , 此为《中国河流文学研究》重点探析的论域之一 。 在此章里 , 著者还论述道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中国第一部记述河道水系的地理性专著 , 被誉为中国山水文学的第一座高峰 。 然而在此 , 值得与著者商榷之处为 , 倘若将从文学视域观察《水经注》 , 即从文学的叙事、抒情及审美三元性衡量其中某些篇章 , 如《水经注·卷三十四.江水》:
自三峡七百里中 , 两岸连山 , 略无阙处 。 重岩叠嶂 , 隐天蔽日 , 自非停午夜分 , 不见曦月 。 至于夏水襄陵 , 沿溯阻绝 , 或王命急宣 , 有时朝发白帝 , 暮到江陵 , 其间千二百里 , 虽乘御风 , 不以疾也 。 春冬之时 , 则素湍绿潭 , 回清倒影 , 绝多生怪柏 , 悬泉瀑布 , 飞漱其间 , 清荣峻茂 , 良多趣味 。 每至晴初霜旦 , 林寒涧肃 , 常有高猿长啸 , 属引凄异 , 空谷传响 , 哀转久绝 。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 猿啼三声泪沾裳 。
就会发现河流文学是如何在一部地理专著中理解、想象、书写 , 而最终生成为快炙人口的文学名篇 。 然则著者郦道元是个北方人 , 长江三峡是他毕生足迹未到之地 。 对于郦道元来说 , “想象力是世界的创造者 , 理解力思考自然而想象力则开拓一个世界 。 ”如果加以深入究里 , 这里有一个地理文本与文学文本的区分 。 推而论之 , 对于“洪水神话”相关大禹治水等等 , 在整部中国神话传说中 , 也有一个关于历史文本与文学文本细分与厘定的问题 , 是值得探析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