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河流文学研究|品读|谢天开:论域与转向——读《中国河流文学研究》

中国河流文学研究|品读|谢天开:论域与转向——读《中国河流文学研究》
本文图片

文/谢天开
蒋林欣女史的《中国河流文学研究》是一部拓新之作 , 其论域将中国文学研究的理路从时间的文化历史研究范式转向于空间的文化地理 。 突破了以往文学理论对于文学时间的建构 , 重点在对于河流文学空间的探析;承续了“五四”文学传统 , 并探析了其现代转型;并且将河流文学研究置于大文学的视域里;这对于开拓中国文学研究新的视域来说无疑是一次解析范式的转向 。
在中国 , “河流文学”这一概念 , 虽产生于台湾学者的专论 , 却为大陆女学者蒋林欣开拓为一本专著 。 其间 , 概念的厘定、理论框架的建构、作家与作品的列举 , 无不充满一种严谨的态度与拓展的精神 。 就其学术理论价值 , 当为后来的研究者的知津之作 。
在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论著中 , 对河流的观照主要依附于“水文化”“水意象”的研究之中 。 对于河流文学的研究 , 属于中国文学批评空间细化与拓展 。 蒋林欣对于中国河流文学研究无疑是为首创之功 。
《中国河流文学研究》专著的框架为:“绪论:从河流出发;第一章 , 河流文学:一个新的论域;第二章 , 中国河流文学的现代转型;第三章 , 中国现当代河流小说概观;第四章 , 现代河流文学名家风采;第五章 , 丰富精彩的河流内部风景;第六章 , 多维并存的河流外部话语;第七章 , 河流文学与现代性焦虑;结语:一个永恒的美学命题 。 ”如此 , 既可分别成论 , 又可为一个有逻辑顺序的有机整体 。 细读之下 , 有一条隐隐的主线:即为承续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上而建构的河流文学研究 , 继而延展于中国当代文学之河流文学研究 。
研究的理论:河流文学的空间生产
学者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认为 , “乡土小说对20世纪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作用巨大 。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30年一个定评 , 而小说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宗地位;这就表明乡土文学既为中国现当文学的发韧 , 亦为在很长时期里的主流 。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者蒋林欣发现:
在对中国河流文学整体概貌的了解、分析的基础上 , 笔者发现现代河流文学书写具有转型意义 , 而且文本丰富 , 主要集中在小说这一文体 , 小说是现代乡土文学的主要载体 , 也是现代河流文学成果最丰的文体 , 因而就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现代河流小说文本上 。
《中国河流文学研究》将乡土文学作为研究的新切入点 , 以“河流”为关键词 , “为重新观照乡土文学寻找新的路径” , 便为蒋林欣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自觉承继与开拓 。
《中国河流文学研究》对于乡土空间的界定 , “‘乡土’不仅仅是作为物质性的地理空间而存在 , 更是一种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历史、人文、制度等因素的文化空间 , 是特定区域里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特质的综合体 。 ”在此阐述的基础上 , 建构了“河流是流动的乡土”论点;探析了“河流因其流动而具有灵性与诗 , 是最富于诗意的乡土空间”;进而分析“河流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 , 既可属于城市又可属于乡村 , 具有媒介的作用 , 是最具有弹性的乡土空间”;最后指出“河流既是相对独立的乡土空间 , 又与陆岸相连 , 具有独立性 , 依存性和开放性 。 ”如此将河流与文学关联 , 逻辑地论证了“河流”这一独特的乡土空间 , 作为文学产生的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 , 本身也在不断地产生“空间生产”空间 。 “河流”作为一种自然空间 , 又是处在不断“人化”的过程之中 , 因而它既属自然空间形态又属社会空间形态 , 在此之中创作出来的“河流文学”其明显特质便为其空间生产的特质 。